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每日营商 > 详情页
北京营商信息2022 0107
发布时间:2022-01-07 1810 102

  要闻

  市政协召开主席会议

  魏小东出席

  昨晚,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召开第六十二次主席会议,市政协党组书记魏小东出席。

  会议审议了有关人事事项,听取了各委员组讨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选举办法(草案)》情况汇报,审议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总监票人、监票人名单(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提案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政治决议(草案)》。

  会议审议了《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2022年工作要点(草案)》《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议程(草案)》,听取了关于调整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1月7日日程安排的汇报。

  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主席会议关于增补、调整专门委员会委员的决定》。

  企业

  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奋力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

  2021年,海淀区用锐意进取之志,逆流纾困,回应时代考验。高精尖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至9500亿元,占全市经济比重达24%,五年实现四个千亿级大跨越;获评全国卫生城区,蝉联“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群众安全感满意度15个季度名列城六区第一;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5.78%,绿色发展指数始终位居全市前列;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吹哨报到”改革成效突显,“接诉即办”机制更加完善,“城市大脑”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大城管”体系不断健全。

  2022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海淀区将坚持把服务国家和首都大局摆在首位,落实分区规划,强化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瞄准更强创新动能,更新产业结构、更优城市功能、更绿生态底色、更高生活品质,深耕中关村改革创新试验田,当好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着力打造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现代化强区高品质海淀。

  更“强”创新动能

  “改革创新”深刻在海淀的基因之中。海淀区将围绕营商环境、聚焦重点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内在发展动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软环境将再上新台阶。海淀区将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用好技术转移税收优惠政策,形成更多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案例;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极简审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实施清单化管理,推进全程网办,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80%,推进“跨省通办”,打造跨区域审批和服务结果“链上共识”的通办新模式,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围绕中关村科学城规划,海淀区将优化区域创新体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三个优势领域率先占据制高点,强化原始创新策源功能。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快中关村国家实验室、启元实验室建设,推动重组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落地;大力支持智源、微芯、量子、数原、通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加快推动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北京开源与前沿芯片研究院建设;继续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推行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支持多元创新主体开展通用底层技术布局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以更多的底层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加强前孵化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以及科转平台载体建设,做强“海淀创新基金系”,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基金、科学家基金作用,丰富拓展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路径模式。

  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海淀区将扎实开展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为实现高水平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撑;聚焦翠湖科技园、中关村软件园、东升科技园等重点园区,打造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全面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快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和敢闯“无人区”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薪火共燃计划”,加快培养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支持企业引进项目经理、产业投资人、技术经理人,推动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科创金融试验区建设,以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为契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

  更“新”产业结构

  截至目前,海淀区信息、科研、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0%以上,高精尖产业成为地区支柱。未来,海淀区将围绕“三个走在最前头”,全面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能级,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贡献硬核力量。

  对标现代产业体系,海淀区将充分发挥信息产业优势,以大信息为支柱,以生命健康为突破,以科技服务为基础,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互联网、医药健康、空天等产业,加强高精尖产业组织,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和量子信息、碳捕捉等前沿产业;实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在首都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中发挥引领作用;继续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动态完善高精尖项目库,健全项目评价、引入、推进及保障机制,加强重点环节调度,细化促投产、促签约、已投用清单,保持储备一批、落地一批、建设一批、达产一批的接续态势,坚持“先定产业后供空间”,满足小米、字节跳动、腾讯、美团等项目空间需求。

  “两区”建设按下“加速键”,通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发展,高水平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制定实施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优化外资外贸发展环境,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扩大外资利用和进出口规模;实施“重点园区+主导产业+项目带动”开放模式,动态完善政策措施、目标企业、空间资源清单,精准引进国际功能型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强化项目集中签约落地常态化机制;支持科技企业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建立跨境数据交易试验区,推动跨境数据分类分级,开展数据流通试点,主动参与全球数字治理合作;加快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建设,高水平筹办2022中关村论坛,将论坛打造成为集交流、研讨、发布、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平台和国际化论坛。

  海淀区还将统筹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加快北区建设进度,实施5G、卫星互联网等新基建项目,推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等场景落地;加大南区谋划发展力度,统筹整合区域楼宇资源,稳妥推进海淀镇、四季青镇村庄拆迁腾退,加快推动东升科技园二期、三期建设,为产业发展储备、匹配空间资源。

  紧抓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机遇,海淀区将深入挖掘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特色,聚焦数字经济和新消费发展,以消费升级打造高品质城市。发展首店首发经济,挖掘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升级;完善中关村壹号等园区配套商业,推进中粮大悦城、万象汇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持续打造公主坟、中关村等重点消费集聚区。

  更“优”城市功能

  海淀区坚持把分区规划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构建新型城市形态。

  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作用,海淀区将加强全域全类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用途管制,做好街区控规、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加快推进8个重点地区和一道绿隔地区规划实施单元综合实施方案编制,完善街镇责任规划师制度,打造一批从工作模式到建设成果可复制、可推广的项目。

  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落实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规划,一体实施建筑减量、村庄腾退、文物保护、景观提升、交通疏堵和城市管理,统筹推进福缘门、挂甲屯、大有庄、骚子营等地区腾退改造,加快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开展88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完成“基本无违法建设区”创建,持续开展“揭网见绿”行动、桥下空间整治、施工围挡专项整治,不断美化城市景观,优化城市功能;大力推进“马上清(青)西”地区城市更新,加快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和清河滨水绿廊建设,推进中关村大街—信息路沿线地区环境提升,优化中关村广场、北大西门片区、东西水磨等重要节点功能布局。

  更“绿”生态底色

  海淀区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进一步筑牢生态基底,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土净、地绿的美丽宜居海淀。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海淀区持续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实施碳中和行动计划,聚焦移动源、生产生活源、扬尘源等重点领域,进一步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加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多渠道补充生态用水,实施“水清岸绿”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小月河生态廊道、玉河湿地等水生态治理项目,建设滨水慢行走廊23公里,实现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饮用水水质安全、地下水水质总体稳定、水生态稳中向好;加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污染防治,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大力拓展绿色空间,描深“绿之底色”。海淀区将加快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任务,高标准完成冬奥沿线环境建设及周边环境保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提高森林固碳能力,加大腾退还绿和留白增绿力度,建设一批小微绿地,精心营造城市绿景。此外,还将加强垃圾综合整治,完善“一网一库四平台”和可回收物分类体系,健全垃圾处理全流程长效机制,强化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形成运行管理闭环体系,加快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提升终端处理能力。

  更“高”生活品质

  “人民至上”是海淀区一以贯之的理念与初心。紧扣“七有”“五性”,海淀区将继续聚“科创之水”,润泽“智慧之果”,发挥区域优势赋能各项民生事业,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足群众美好生活向往。

  立足“居住舒心”,海淀区坚持“房住不炒”,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拓展保障性住房建设渠道,支持利用集体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时,不断完善“城市大脑”基础设施及平台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大城管”机制,借力科技,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聚焦“生活暖心”,海淀区将稳就业,强医疗,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做优教育资源配置,打造人民满意的基础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建设一座有温度、有内涵的科技之城。

  保障“出行顺心”,海淀区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善绿色出行体系,规范共享自行车管理,加大慢行系统建设和治理力度,推进城市慢行系统与滨水道路、园林绿道连通融合,实现成环成网。

  妙笔生花看丰台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丽泽金融商务区的发展正在步入“快车道”,成为首都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主阵地。

  2021年12月26日,丰台大悦春风里开业,助力丰台打造首都商务消费新地标。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揭牌成立,中国物流集团入驻丽泽,中关村丰台园企业研发的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看丹独角兽创新基地挂牌,北京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挂牌……2021年年终岁末,一个接着一个的利好消息,激荡着丰台人的心。

  这一个个利好消息,是丰台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落实市委“妙笔生花看丰台”指示要求的生动实践。

  作为首都中心城区之一,丰台的经济发展基础并不雄厚。面对群众的期盼,丰台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丰台区委区政府在深邃思考和深度实践中,探索着破题之道,绘就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入驻企业量质齐升

  2021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落户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作为我国唯一以综合物流为主业的新央企,它的成立,开启了我国打造世界一流综合物流集团全新篇章。

  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选择落户丽泽,看中的是丰台的惠企政策、细致服务和丽泽的发展。入驻前后,丰台区相关部门就项目验收手续办理、市政接驳、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企业名称变更、办公地址变更等问题进行了协调解决,并将在人才引进、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持续发力、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丰台制定出台了“丰九条”“独角兽八条”等惠企政策,从保障高精尖产业发展空间、构建企业精准服务体系到为独角兽企业提供成果转化奖励和补贴等,涵盖多个方面,每一条举措都实实在在。

  为给企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丰台区已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企业服务包制度,在全市率先实行智能登记、微信办照、证照联办,政务服务“一门”办理率居全市首位,企业不动产登记“一窗办理”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

  这些努力赢得了企业认可,营商环境评价连续四年位居全市前列,企业满意度调查位居全市第二。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长城资产、银河证券、华为中国总部、南水北调集团等一批头部企业入驻,毕马(北京)轨道交通研究院、北京里昂咨询、北京爱尔眼科北方总部(国际医院)等多家优质外资企业落户。5年来,丰台区新增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超过2000家,年均增长率达11%。

  丰台正在成为企业加速聚集和发展的大平台。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规模集聚态势明显

  2021年12月6日,在第二十四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上,丽泽金融商务区国际金融城建设项目成功签约。丽泽金融商务区“妙笔正在生花”,成为了首都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区主阵地。

  经过多年发展,丽泽金融产业生态逐步形成,入驻的735家企业中,金融类企业407家,新兴金融企业382家,占金融企业的94%。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值达到15.4%,已成为丰台区第一大支柱产业。

  其中,数字金融产业成为丰台最亮丽的名片。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入驻丽泽,成功举办首届数字金融论坛,国家数字金融技术检测中心正式揭牌,丽泽获批“北京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丰台正在开启数字金融新时代,“三环里新城看丽泽”的期许正在变成现实。

  另一个重点功能区中关村丰台园,产业集聚效应已经形成,拥有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医药健康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丰台区紧抓“两区”建设机遇,提出并深入实施“1511”产业发展提质工程,培育引进上市企业11家;吸引培育高质量外资企业55家,同比增长77%;培育引进高成长企业112家,同比实现翻番;引进规模税源企业106家,实现区域综合贡献同比增长55%。

  据统计,五年来,丰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3%,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85%,金融、科技、文化、商务等产业集聚度显著提高,现代产业体系正在构建。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科技驱动发展引擎

  2021年12月7日12时12分,首颗由中关村丰台园企业中关村睿宸卫星创新应用研究院、北京英视睿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研发的科学实验卫星“丽泽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此次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丰台园在商业航天领域实现了新突破,将加速卫星遥感、大数据地面监测、人工智能等融合创新技术的应用落地。“丽泽一号”卫星凝结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智慧和丰台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呵护。

  为推动驻区企业科技创新,丰台区通过组建成立中关村领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联盟,构建铁科院城轨创新网络中心、北交大轨道交通创新基地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加大对技术研发攻关、创新创业生态提升等方向的资金支持力度,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仅去年一年,中关村丰台园用于科技研发费用达190亿元,同比增长20%。

  与此同时,丰台区正在布局丰台创新中心和航空航天创新中心,预计将于2022年底全部竣工,新增优质产业空间约100万平方米。

  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呵护为高质量发展赋能。丰台区国高新企业超过1600家。高铁自动驾驶、轨道交通无感改造等一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实现自主可控。由区内单位主持完成的9项成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驱动丰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减量提质成效显著

  2021年12月18日,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在大红门挂牌,一批科技、文化类企业意向签约入驻,国家级博物馆、中央芭蕾舞团等重要文化设施群也将在此落地。

  这是继丰台政务服务中心、丰台图书馆大红门新馆、合生广场之后,大红门地区转型升级的又一大举动。

  与此同时,大红门地区4家服装市场2021年底关停闭市。自此,服装批发业态退出大红门地区历史舞台。随着文化、科技、商务等业态的布局,大红门地区将实现“华丽转身”。

  疏解非首都功能,进一步扩展了丰台城市空间,提升了丰台发展承载力,推动了丰台新旧动能转换升级,减量提质成效逐渐显现。

  据统计,五年来,丰台疏解提升商品交易市场216家,疏解退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360家,拆除违法建设1168万平方米,腾退土地1513公顷,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12平方公里,释放产业空间1000万平方米。

  这些腾退空间,丰台进行了功能重塑。打造群众身边的公园绿地98处,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23%,让群众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 ”。建设产业园区,挂牌成立“看丹独角兽产业园区”“北京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等,拓展了产业空间。

  丰台城市品质由此得以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浓度降幅达5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47%。交通网络日益完善,地铁14号线、19号线一期去年通车,丰台站即将通车,地铁14号线西延纳入北京市轨道交通三期规划项目库研究。生活环境秩序明显改善,以4A成绩通过国家卫生区创建病媒生物防制市级验收。

  一个宜居宜业的新丰台形象逐步显现在世人面前。

  消费品质提质增效

  消费新业态逐步形成

  2021年4月16日,龙湖丽泽天街开业,汇聚多家品牌首店、概念店、定制店、形象店,一开业即成为网红打卡地。12月26日,丰台大悦春风里开业。

  至此,丰台新增大型商业综合体11家 ,其中不乏万达、奥莱、永旺等知名品牌商业,进一步提升了丰台消费能级。

  2021年,丰台区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积极推动消费提质升级,精心布局“2+4+N”消费空间版图,消费新地标加速布局、活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消费品牌矩阵逐步优化。

  数字消费方兴未艾。助力“什么值得买”成为中国领先的消费信息内容类导购平台,成功发行A股并登陆主板,作为北京市仅有的2家第二批数字商务企业之一,成功入选商务部“数字商务企业”。推出“值品牌100”线上品牌孵化计划,对新锐消费品牌、国货品牌进行孵化,打造新的消费IP,助力国货品牌的崛起。

  首店经济蓬勃发展。新增麦德龙PLUS会员店、泡泡玛特太空主题店等43家北京品牌首店,赶超往年水平。

  传统商圈转型升级。推动方庄、马家堡等传统商圈升级改造,形成多处有品质、有人气、有主流业态、有“引爆点”的区域城市活力中心,实现了产业创新、消费升级、环境改善,为区域发展注入新活力。

  品牌活动释放潜力。约“惠”丰台消费季活动,融合了商旅文体等多领域资源,举办了美食嘉年华、汽车消费节、花卉文化节、激情冰雪季等百余场特色主题活动,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提升丰台消费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据统计,2021年1-11月,丰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95.2亿元,总量排名全市第三。2021年前三季度,丰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6%,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3.8%,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消费起来更有底气。

  丰台正在努力打造首都商务消费新地标、国际时尚消费新空间。

  发展为了人民。五年来,丰台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社保、住房等民生支出占比超过80%,受理群众急难愁盼诉求超过100万件。丰台区正在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厚积物质基础,不断厚植民生福祉,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与日俱增。

  基层

  市人大代表张梅菊

  多年失管老楼有了“管家”

  发现家里的水管漏水,一个电话打到物业,十几分钟后就有人上门维修、换管,对住在通州区玉桥街道南里南社区34号楼的居民来说,这样看似普通的便捷服务却来之不易。

  2021年12月1日,这栋处在“失管”状态十多年的老楼入驻了新的物业公司,市人大代表、玉桥街道办事处一级调研员张梅菊得知这一消息长舒一口气,“一年的努力总算没白费。”

  张梅菊是一名连任三届的老代表,更有扎根基层34年的工作履历。因此,不光在每年的“两会”上提出接地气儿的建议,日常工作中,她也希望能借助人大代表的身份为老百姓解决点儿实际问题。

  玉桥街道南里南社区共有居民2040户,5600多人,8个自然小区几乎全是老旧小区。其中34号、36号、42号、43号等7栋老楼零散穿插在社区各处,因为产权单位变更等历史问题,多年无人管理。久而久之,楼道堆物堆料、占用绿地、乱停车、垃圾清运不及时等环境问题频发。“就说停车问题吧,光42号、43号两栋楼,一个礼拜就能接两三张12345的单子。”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社区书记刘羽佳特别无奈。

  而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也让矛盾更加突出。因为无人管理,失管老楼小区的大门四敞大开,随意进出,最后只好由街道出面,雇保安负责夜间的卡口值守。

  注意到这些问题后,张梅菊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召开居民代表议事会、入户走访,了解居民需求,寻找解决办法。最终,在单独聘请停车管理第三方公司、开展居民自治、引入物业公司这三个办法里,居民们选择了最后一项。于是,玉桥街道创新社区治理模式,由一家公司连片代管这7栋“失管”散楼、老楼,彻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方向定了,可具体选哪家物业公司呢?

  “我看路北边人家弄得就不错,不能让他们的物业公司一起接了吗?”在一次居民议事会上,有居民代表把想法反映给了张梅菊。原来,就在一街之隔的南里社区,已经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愿景集团)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入驻了物业公司。随后,规范停车、拆除违建、补植绿化、增加休闲娱乐设施等一系列举措,让社区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梅菊把居民意见反映给街道领导,又联络区住建委、愿景集团等多个部门、单位,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征求居民意见。有居民担心物业公司服务不好,张梅菊和社区一起跟物业公司协商,让老百姓“先尝后买”,先享受服务,满意了再交物业费。

  2021年夏天,42号、43号楼率先入驻新物业公司,保安上岗,保洁上楼,车停有序……两个月后,针对停车问题的工单再也没出现过。2021年年底,34号、36号两栋楼完成物业入驻,7栋“失管”老楼全部实现物业管理。

  今年,南里南社区还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改造。这让张梅菊和所有社区居民一样充满了期待。

  市人大代表马兵

  让老旧小区居民出行便利居住舒心

  “这是我们扒开来看到的老旧小区里的下水管道,腐蚀得太厉害了,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市人大代表、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兵打开了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他在工作中拍下的一张张照片。今年“两会”,他带来的建议正与老旧小区改造有关,“我建议在老旧小区上下水管道改造上,提高经费标准或适当放宽弹性空间,动态完善老旧小区改造配套政策措施。”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街道的人大代表,马兵在金顶街街道工作了11年,对辖区里的角角落落都熟稔于心。金顶街街道管辖的大部分是首钢的老旧小区,“楼老,许多基础设施设备也已经陈旧。”过去5年的履职中,他紧盯着居民在居住、出行等方面的需求,解决了许多居民“急难愁盼”的事。

  2019年年底,北京轨道交通11号线西段开工建设,建成后直接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马兵走访发现,部分线路会穿越首钢老旧小区,地上建筑物建成年代不一、情况复杂。“施工可能影响到的居民数量庞大,一旦引发社会矛盾,会直接影响到施工的顺利进行。”为此,他提出建议,对施工沿线进行社会风险评估,最大限度避免施工对地上建筑物安全产生影响,争取居民的理解与支持。

  马兵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市重大项目办的高度重视,各方召开专题会议,启动施工沿线涉及的地上建筑摸排工作,留取相关图片、视频、数据等施工前现状相关初始资料。根据环评要求,金顶街车站周围设置了4米高声屏障,有效降低噪音影响。2020年8月5日,由金顶街街道办事处牵头召开与模西南社区、模西中社区居民代表见面会,告知居民补偿标准及发放时间,与居民进行了深入沟通。最终,11号线西段顺利在去年年底开通运营。

  生活中马兵总是留心居民生活中遇到的不便。2018年年底,地铁M6号线始发站金安桥站投入使用,金安桥下人流量倍增。由于桥下南北跨度较大,行人经常是刚走到马路中间就变灯,人车夹杂,稍不留神就会引发交通事故。在他的建议下,相关各方对接近路口的公交站点位置进行了调整,金安桥过街天桥工程也已进入设计论证阶段。

  “老楼的下水管道通畅了”“路口的交通不再乱哄哄了”……每当了却居民的一件烦心事儿,马兵心里也放下了一块大石头。自2021年起,北京将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纳入接诉即办“每月一题”重点督办事项,集中解决基础设施陈旧、整体环境落后、生活出行不便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马兵希望通过自己的履职,让老旧小区居民出行更加便利、居住更加舒心。“集中力量把百姓身边的事情办好,这是我履职的方向。”

分享:

问答留言

信息报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