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每日营商 > 详情页
北京营商信息2022 0109
发布时间:2022-01-09 1207 102

  要闻

  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

  昨天下午,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分别召开全体会议,总结2021年履职工作情况、部署2022年工作要点。

  过去一年,各专门委员会充分发挥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会上,相关负责人作2021年工作汇报,委员们通过深入协商共同确定新一年履职重点,真正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委员们表示,2022年,是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大事多、喜事多。做好本届政协届末之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要提高政治站位,凝心聚力,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的新风采。要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前瞻性、引领性,推动协商议政的质量和水平再提高,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加强与界别群众和基层群众联系,把党委政府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确保政协工作始终与党委政府同向同行、同频共振。要发挥专门委员会在政协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把服务委员履职工作做细做实,继续营造政协“大学校”“大舞台”“大家庭”的浓厚氛围,在做好各项调研协商工作的同时做好本届专委会的总结工作,不断促进各项工作提质增效。

  市政协副主席王宁、杨艺文、牛青山、林抚生、于鲁明、刘忠范、陈军、燕瑛分别参加。

  听取审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今年拟审议城市更新、突发事件应对、传染病防治等19项法规

  昨天上午,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

  过去一年,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扣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扣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落实“主动、担当、精准、有效”的工作理念,认真执行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决议,依法履行职权。

  共召开常委会会议8次、审议议题106项。其中:

  ●制定法规11件、修改5件、打包修改14件、废止6件,提请大会审议2件

  ●通过有关法规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议决定9件,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和计划预算报告24个

  ●开展执法检查5项、专题调研1项、专题询问3次

  ●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91人次,保障北京金融法院组建

  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围绕市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部署安排,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落实新时代人大工作各项任务,推进高质量立法,增强监督实效,做好代表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工作能力水平。

  市人大常委会拟对城市更新、数字经济促进、突发事件应对、传染病防治等19项地方法规进行审议,对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开展执法检查、进行专题询问。

  昨天上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图为大会现场。

  过去一年主要工作

  一、强化政治机关属性,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

  加强思想理论武装

  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常委会党组会议、主任会议和常委会会议首要议题,共传达学习52次。完善联动学习制度,加强代表政治培训,依托市委党校和全国人大培训中心举办培训班、195人参加。

  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

  常委会党组两次专题学习研讨,专门加开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组织机关干部集中学习研讨、开展“我为人大工作献一策”活动。

  落实党的领导各项要求

  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重要会议、重要立法、重要工作、重大事项以及工作计划调整及时向市委请示报告。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努力打造“四个机关”。

  二、坚持质量效率并重,加快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

  紧扣改革发展大局

  ●制定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规范全面接诉、分类处置、首接负责、限时办理、回访考评、主动治理的工作体系,将党领导下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改革创新成果上升为法规制度,成为全国首件规范接诉即办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制定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坚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手抓”,邀请7个相关区全程参与。

  ●率先制定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在体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主体地位基础上,规范外语服务。

  ●及时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细化“三孩”政策保障举措。

  ●制定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提升地方金融监管法治化、制度化水平。

  ●制定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对建立预付卡服务系统和预付资金存管等制度作出规定。

  ●制定禁毒条例,对公众人物、演艺人员涉毒问题从严规定。

  ●落实公共卫生立法修法计划,制定献血条例,修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条例,修改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着眼治理和民生急需

  ●制定户外广告设施、牌匾标识和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条例,坚持管理秩序和城市活力并重,明确“规划管广告、规范管牌匾、许可管标语”的立法思路。

  ●制定反食品浪费规定,“叫停”诱导浪费、超量消费等行为。

  完善立法工作机制

  ●严格执行市委领导立法工作制度。

  ●深化“提前介入、专班推进、双组长制”的法规调研起草机制,建立“双向进入、四方会商”工作机制。

  ●举行10场新闻发布会就22件法规介绍立法情况、制度设计和核心条款;赴各区和基层送法上门32场。

  三、突出监督刚性和实效,用好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

  保证宪法法律法规实施

  ●履行备案审查工作职责,年度备案规范性文件75件、纠正存在问题的2件。

  ●发挥执法检查“法律巡视”利剑作用,探索“检查报告+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机制。(以下内容包含在这一点内)

  检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覆盖点位1000多个,清单开列17类32个典型问题。

  对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物业管理条例开展执法检查“回头看”,组建7个专项小组,邀请代表至少“检查一个点位、发现一个问题、上传一张照片”,就50多个点位、160多个问题开列清单。

  联动7个区人大常委会检查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列出清单推动20项配套文件限期完成。

  检查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法规实施一年来涉医刑事案件同比下降65%。

  检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问卷调查的860家企业总体满意率超过86%。

  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围绕融入新发展格局,听取审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两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等报告,从顶层设计、政策协同、产业化水平提升等方面提出建议。

  持续监督新版北京城市总规贯彻实施,听取审议总规实施评估情况报告,审议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年度城市体检情况报告,在城市更新、职住平衡、韧性城市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加强司法普法工作监督,回应教育养老领域热点。在省级人大常委会率先听取审议同级监委专项工作报告。

  深化财经审查监督

  加强计划审查监督,开展季度经济形势分析,首次邀请代表参加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事后评价。作出加强市级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以“年审+季审”为主要形式、“四问该不该”为切入点完善预算审查监督制度。初审40个部门预算,对其中94大类项目提出建议,推动20个项目中止申报、22个项目压缩预算。

  完善国有资产监督职能,首次听取审议自然资源管理情况专项报告和审计报告。强化审计整改跟踪监督,首次开展专题询问。推进联网监督系统建设,提升智能化水平。

  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

  携手天津、河北人大常委会同步作出决定,授权同级政府为筹备和举办工作规定临时性行政措施;以废旧立新方式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对推进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情况组织专项调研、开展专题询问,为“双奥之城”建设贡献力量。

  四、发挥代表主体作用,发展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

  一年来,750多名市人大代表、4000多名区人大代表、9900多名乡镇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特点优势,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满怀热情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需求,确保民意融入法规、民智直通决策,充分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优势和生机活力。

  健全汇集民意民智的载体机制

  加强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建设,以代表有活动、家站有活力、履职有规范为目标,推动“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制度化常态化。

  用好“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接诉即办立法中,四级人大代表11377人带着法规草案到306个代表之家、2184个代表联络站同66915名市民当面交流,使涉及千家万户的议题都请千家万户参与、听千家万户意见。市区人大联动、代表家站依托、四级代表参加的“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市委充分肯定。

  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民意“直通车”作用,建立1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就9项立法征求意见183条。

  加强代表履职服务保障

  完善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代表制度,坚持邀请基层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制度。933件代表建议全部办结,其中取得进展或已列入计划的793件,公开建议原文885件、答复意见689件。

  指导区和乡镇人大换届选举

  914万多选民选举区人大代表4898名、314万多选民选举乡镇人大代表11137名,参选率超过96%。

  今后一年主要任务

  推进高质量立法

  ●保障高质量发展,拟审议数字经济、乡村振兴、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等项目,继续推进自贸试验区、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拟审议节水、土壤污染防治、突发事件应对等项目,继续推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居委会工作、安全生产等立法修法

  ●推动改善民生,拟审议城市更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未成年人保护等项目,继续推进住房租赁等立法

  增强人大监督实效

  ●拟对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接诉即办工作条例等开展执法检查

  ●拟听取审议总规贯彻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未成年人审判和检察等专项工作报告

  ●拟听取审议计划、预算、政府债务、国有资产等报告,审查批准市级决算,将联网监督系统向计划、国资、债务领域拓展

  ●拟对接诉即办工作条例、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做好代表工作

  ●完善“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四级人大代表就有关法规当面征求群众意见

  ●用好代表家站,推动“月进站、季回家、年述职”制度化常态化

  ●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在市委领导下依法做好新一届市人大代表选举工作

  加强自身建设

  ●就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培训,做好新一届市人大代表初任培训

  ●推进计划审查监督条例、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和常委会议事规则立法修法

  ●推进履职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2022年立法工作速览

  法规审议(19项)

  1.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2.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

  3.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的决定

  4.北京市住房租赁条例

  5.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修订)

  6.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监督条例

  7.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8.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

  9.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

  10.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

  11.北京市节水条例(同步修改相关法规)

  12.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

  13.北京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

  14.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改)

  15.北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修改)

  16.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修改)

  17.北京市传染病防治条例(适时推进)

  18.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适时修改)

  19.北京市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适时推进)

  企业

  闵庆文代表:挖掘具有地域特色农业遗产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农业农村发展工作,提出了“培育农产品品牌,打响‘北京优农’金字招牌”。市人大代表、中科院地理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建议,本市应继续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遗产。

  “我们谈到农业,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种地。”闵庆文认为,目前公众普遍对农业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缺乏了解,“我们常说山水林田湖,其实果林也是林,稻田也是湿地,经济作物也有它的生态功能。”他以“桑基鱼塘”举例,除了生产各类农产品外,这个系统中特有的物种资源、传统生产技术、农耕文化、乡村景观等一系列生态、文化价值,共同组成了其农业遗产的内核。

  “比如郎家园的枣、黑庄户的宫廷金鱼,都是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农业遗产,著名的‘京西稻作’还入选了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录。”闵庆文表示,经过前期统计,北京有50多项农业遗产地,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农业文化价值。以京西稻为例,其稻田景观其实是“三山五园”的一部分。

  因此,闵庆文建议北京市继续开展农业遗产普查,做好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遗产挖掘、阐释和利用,以有效促进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助力文化北京建设。

  基层

  提案故事为居家养老寻找“良方”

  老龄化社会来临,如何做好养老服务,实现“老有所养”?来自经济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桓丰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耿晓冬,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耿晓冬所在公司下属的物业,已经在朝阳门内大街75号院8号楼服务了20多年,物业和居民成了“老熟人”。“我不要保姆,晓冬我信任你,能不能派个物业员工帮我扫地做饭?”8年前,居民钱老先生的一番话,让耿晓冬眼前一亮:能不能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物业服务的范畴?

  耿晓冬开始了调研:叫来物业工作人员了解情况,走访社区里的50余位老人收集需求信息;每年春节,耿晓冬都会为朝阳门街道的孤寡老人“送温暖”,这些老人也为耿晓冬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信息:

  “上岁数了,手机不会用,挂号、叫车这种小事儿成了难题。”

  “腿脚不方便,下楼买菜、晒太阳、扔垃圾都不容易。”

  ……

  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不少问题是很多家庭的共同困扰。“要解决这些问题,距离居民最近、与居民相互熟悉而且响应速度快、服务精准的物业公司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耿晓冬说。

  不过,在调研中,耿晓冬发现物业也有实际困难。“小区人员复杂,我们想为老人服务,要是有碰瓷儿的怎么办?会不会产生纠纷?”“为老人服务既要有耐心、爱心、细心,还要专业,人才从哪来?”“拓宽为老服务领域,资金缺口如何弥补?”

  耿晓冬说,最近几年,他们在探索“物业+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引进合格健康的餐饮企业,帮老人跑腿,教老人用手机,人力物力投入了不少。

  从调研、实践到形成提案,耿晓冬用了8年时间。最终,在去年召开的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耿晓冬提交了《关于充分发挥物业服务优势,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体系的提案》。他建议有关部门联合施策,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物业服务范围,街道社区也应积极参与,拓展社区服务设施;还应制定政策指引,界定物业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法律边界等,摒除因边界不清晰带来的经营困扰。

  正在举行的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耿晓冬的提案被评为市政协2021年度优秀提案,受到表彰。更重要的是,这一提案得到市民政局的关注,目前本市已明确将开展“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试点纳入全市重点工作;下一步,本市还将研究制定《关于推进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有效调动各方力量,为居家养老铺平道路。

分享:

问答留言

信息报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