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每日营商 > 详情页
北京营商信息2022 1121
发布时间:2022-11-21 1308 102

要闻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三百零二次会议暨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第二百五十一次会议召开  

昨天上午,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三百零二次会议暨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第二百五十一次会议召开,研究调度疫情处置工作。市委书记、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尹力主持会议,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殷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当前本市病例数和社会面筛查病例数持续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上来,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咬紧牙关、鼓足干劲,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行动、更加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排查风险隐患、管控风险人员、切断传播途径、扑灭感染源头,尽快遏制疫情快速上升势头,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会议强调,要加强市级统筹,充分发挥各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区一街道地落实防疫措施,抓好当前疫情处置。市涉疫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要在追阳、判密、管控、转运、隔离等各环节和跨区资源调配中发挥关键作用,打好全市疫情防控整体战。朝阳区是当前疫情处置的重中之重,市级要加大支持力度,压实属地责任,从严从紧落实核酸检测、流调排查、落位管控、环境消杀等防控措施,加强对重点机构和各类经营场所防疫管理,严格社区(村)、单位扫码、测温、查验,进一步降低人员流动性,集中力量打好重点地区疫情歼灭战。其他各区要在科学研判疫情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精准施策、有效应对,加强区域协同,坚决果断处置,打好疫情阻击战。  

会议强调,疫情防控是社会系统工程,直接考验城市治理、应急处置、综合保障等能力。要做实做细社会面常态化疫情防控。把医疗、流调、检测等资源和各级工作力量集中到关键环节和重点部位上来,提高各项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持续加强学校、医院、养老院等重点单位防疫管理和服务保障,更好保护易感人群。落实好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确保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进度,保障水电气热运等城市“生命线”安全有序运行,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关注社会关切,解决涉疫诉求,满足就医用药等需求,全力做好市民群众生活服务保障。加强防疫政策宣传解读,引导市民群众履行好个人防疫责任,形成抗疫合力。天气渐凉,要关心关爱一线防疫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和防寒保暖。  

企业  

米面粮油等民生商品加大备货力度本市商超电商全力保供应  

近日,疫情多发让大批居民转向线上下单订餐或购买生鲜商品。记者从各大商超和外卖平台了解到,在严格落实好疫情防控要求的同时,各平台也通过加大物资储备、优化运力调度等方式加大“保供保送”力度,保障市民生活所需。  

昨天,记者在位于国贸附近的盒马门店看到,店内已经取消所有堂食餐位,并做出相应提示,用户可以选择线上下单或者到店自提的方式选购各类商品。对于自提的热菜热饭,工作人员会提前用保温材料打包好,方便用户到店直接取走。  

两大外卖平台也加强了运力保障。美团外卖通过招募新人和优化运力调度,增加了两成区域骑手运力储备,确保物资充足、配送及时。饿了么平台联合重点商超加大了生活物资储备,并组织专门的配送团队来保障生活物资的配送,目前平台每天会进行3次以上补货。两大外卖平台都强化升级骑手健康防护相关举措,要求骑手每日进行核酸检测,配送全程佩戴口罩、勤洗手,每天对骑手的健康情况保持登记跟踪。同时,持续推行“无接触配送”。叮咚买菜也在北京地区加大了储备及配送运力,总备货量环比上周末增加超过30%。  

各商超正多措并举保供应。最近一周,物美双井店通过多点平台收到的线上订单量比平时增加了1.5到2倍,针对运力吃紧的情况,门店紧急联系附近的美团外卖站点提供支援。目前,物美全市门店处于相对平稳状态。近期,超市发线上订单增长了三成。相关负责人介绍,粮油方便面等民生商品将按平时的5倍量备货。京饮华天商厦近几日也将民生类商品的进货量和库存储备增加到平时的3倍,以确保供应充足。  

构筑“两区”建设新优势打造世界金融新地标北京西城晒出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中邮人寿保险增资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友邦保险,交易引资额创我国保险业历史最高;纳入市“两区”项目总金额、项目平均金额均保持全市第一;推动首创新大都等5个低效楼宇转型,持续增加“两区”空间资源清单……西城区坚定地将开放发展作为经济腾飞的关键引擎,努力落好“两区”建设这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子”,交出一份减量、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两区”建设答卷。  

市场生态逐步完善市场服务精准高效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迎来开市一周年。截至当天,已有上市公司123家,比开市前增加52家,增长73%,总市值1970亿元,公开发行累计募集资金269亿元,平均每家融资2.1亿元;2家公司再融资1.56亿元。后备上市资源储备方面,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企业1706家,北交所在审企业117家。上市公司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七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占比近八成,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其中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近四成,比开市前增加26家,实现翻倍增长。  

一年来,西城区切实担起属地责任,不断优化完善“四创”服务机制,积极支持推动北交所做大做强、扩容提质。首发“服务北交所十条”,持续营造市场活跃新局面;首签地区级政府与北交所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拓展合作发展新机制;首建“全国股转系统、北京证券交易所金融街服务基地”,有效注入上市服务新动力;首创“产融媒”合作一体化平台,积极开启品牌合作新空间……  

紧抓北京“两区”建设发展机遇,两年多来,西城区持续创新探索,深化构建以金融、金融科技、资产管理、数字经济为主的“四+N”产业开放体系,强化金融街+金科新区“双核”开放布局,高效运转“项目库+三清单”工作体系,统筹推进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及国家级金科新区建设,通过政策、制度、服务、品牌四方面紧抓发展机遇,推进“首发”和突破性政策率先落地,西城“首创”的服务模式和发展平台发挥积极作用,围绕优势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企业,在吸引外资机构落地、金融开放业务创新和先行先试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至10月底,西城区累计纳入市“两区”建设项目总金额达3118亿元、项目平均金额10.2亿元,均持续保持全市第一。大和证券、银河资管等23个项目入选全市“两区”建设标志性项目。今年以来,金融业实际利用外资11.28亿元,占全市金融业实际利用外资的84%。在今年的服贸会上,西城区“两区”建设重大项目签约总金额155亿元,排名全市第一。两年多来,西城区交出一份减量、创新、高质量发展的“两区”建设答卷,多项数据在全市位居前列。  

依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核心区环境,西城区多渠道推介“两区”建设项目落地。连续两年的服贸会期间,西城区在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北京坊、海清苑举办“相约西城共享未来”投资促进推介活动,向外界展示核心区良好的营商环境、招商引资项目,和“两区”建设成果,进一步吸引精准投融资、促进消费创造机遇。  

承担国家使命服务资本市场发展  

搭乘“两区”建设快车,西城区紧紧围绕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定位,承担国家使命,积极服务国家金融改革,承接北京证券交易所、北京金融法院、金融网关、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等重要金融改革事项和国际合作重要金融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先行先试“首发”政策成效显著,开展多个全国首批、全国首单“两区”创新政策试点。落地重要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凸显,两年来共入驻金融机构122家,注册资本金3158亿元,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金融街以全市0.02%的面积,贡献了全市近40%的金融业增加值,创造了全市70%的金融业三级税收贡献,成为中国金融产业聚集度最高、人民币资产流量最大、税收贡献最为突出的区域。  

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开幕当天,位于金科新区核心区的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政务服务站将正式启用,楼内的企业和员工“足不出楼”即可咨询政策、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这是西城区试点“党务+政务”服务模式,进一步畅通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助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又一重要举措。  

西城区紧紧围绕北交所带来的战略机遇,服务资本市场发展。依托“四创”机制,积极促进北交所和区域经济双发展。统筹区域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塑造“政府+市场”组合小分队协同招  

商、区政务服务局“企业管家”全程  

帮办导办落户的全过程“陪伴式”服务机制,为拟引进机构和驻区机构提供综合服务方案,实现港资企业北京首源欣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当日办照;高盛集团、摩根大通、瑞银集团等知名外资金融机构不断在金融街集聚中国区总部和条线机构。  

打造金融科技创新高地擦亮金融街品牌  

“两区”建设两年来,西城区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打造金融科技高地。金科新区精准聚焦金融科技产业集聚,累计引进成方金科、成方金信、网联清算等155家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基础设施入驻示范区。积极服务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开展金融科技、资本市场创新监管试点,西城区15个项目入选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占全市65%;9个项目入选资本市场创新监管试点项目,占全市56%,凸显金融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优势。加强国际金融科技交流,成功打造“一会两赛三论坛”全球品牌活动。  

两年的创新开放中,西城区紧紧围绕“金融街论坛”品牌优势,擦亮金融街品牌。金融街论坛2020年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成为国家级金融政策宣传权威发布平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发声平台、国际间金融交流合作平台。2022年以来,金融街已举办量子金融、资本市场助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论坛等多个系列活动,力争打造国际品牌的全媒体宣传矩阵,深化金融全球交流合作,持续开展与全球主要金融城市的对话交流。  

作为北京“两区”建设中的主阵地之一,西城区紧紧围绕打造“两区”建设全市标杆园区,全面提升服务能级。制定《促进金融街高质量发展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打造管家服务、高质量发展、品牌影响、环境宜业的全市“两区”建设标杆园区。深化“四位一体”服务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策‘金三角’+服务‘双管家’”机制优势,全周期、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服务驻区机构,“政府+企业”双管家服务模式成为全市首批“两区”建设推广案例。  

西城区委书记孙硕表示,金融街不仅是北京的金融街、中国的金融街,也是世界的金融街。今年恰逢北京金融街建设与发展30年,未来,金融街将以更好的营商环境、更好的合作平台、更好的政策体系、更好的服务机制,支持全球各类金融和专业机构落地发展,成为全球开放新高地和世界金融新坐标。  

基层  

二十大报告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以首善标准建设技能型社会  

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通过三类教育的有机联系、系统集成,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强化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为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针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与职教人才培养贡献度不足、职教体系结构与转型升级后的产业结构还不完全适应、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深度不够、职业教育国际化与“四个中心”建设的支撑度不够、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不高等问题,北京应秉承“城教融合”的大职教观,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做优、做精、做特,探索建设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善标准,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  

加强高适应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优化专业布局、实施专业升级改造,形成北京经验。要面向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北京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重点领域增设新专业,加大已有相关专业的布点数和招生数,对现有专业全面开展数字化升级和改造。要加快建设养老服务、学前教育、护理和托育等支撑北京“七有”“五性”公共服务体系的紧缺专业,针对北京生源不足,实施面向京外地区,特别是津冀地区扩大招生计划,统筹职业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社区教育、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的各方资源供给。监测北京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与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状况,建立专业预警常态化机制,对于职业学校开设专业与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匹配度低的院校专业予以调整。实施毕业生发展跟踪计划,凝练优秀毕业生培养经验,搭建毕业生就业创业校企对接平台,提升人岗匹配效率。  

加快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完善建设现代职教体系,形成北京方案。要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功能定位,建立职教本科以及专业硕士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为类型教育提供内涵支撑。要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激发中职学校的办学活力,巩固中职的基础地位,实施中职、高职院校中高本一体化培养。  

加速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加快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建设技能型社会,形成北京引领。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对接城市运行与发展、高精尖产业结构和高品质民生需求,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完善职业学校办学功能,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建设技能型社会。要开展类型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校企共同研制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完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创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打造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提升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水平。要传承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文化,内化为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理念和行动自觉,用高水平教学管理促进北京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服务学生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促进首都学习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  

加大高水平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打造类型特色的国际化品牌,形成北京模式。要与国际组织、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培养模式改革、评价改革、数字化改革等国际交流合作。紧跟产业“走出去”,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和全球发展新动能,深化“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动职业学校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行业企业共同承担技术服务、教育与培训等。探索国际专业认证,招收境外留学生,在海外举办职业学历教育和开展职业培训,颁发我国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类证书,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职业学校,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形成一批教育交流、技能交流和人文交流的品牌。  

全面建设北京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首善标准应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出发,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协同创新的新发展格局,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让职业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成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成为筑牢国家强盛之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支撑。  

中轴线上的首开人14“老小区老物业”的新幸福  

1976年到1978年,在“住宅开发要搞统建模式”的制度下,前三门大街东起崇文门西至长椿街,全长5公里的街道两旁,次第盖起了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的30多栋九至十二层的高层住宅楼。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批规模性的高层住宅建筑。  

首开城运集团所属天岳恒公司前三门项目部40多年间,参与并见证了前三门这些住宅楼物业服务的变化和提升。以规范化、专业化、亲情化的服务,不断提升居民的居住幸福感。  

1978年参加工作的“老物业人”吴丽丽,最早的工作地点就在和平门。她记得当时住户们心中几乎没有关于“物业”的概念,企业也更多地停留在“被动服务”的水平上。吴丽丽说,到住户家收取房租、水、电、气和卫生费的“五费统收”是项目部在物业道路上探索开辟的第一个方式。  

随着时代发展,前三门住宅区在慢慢变“老”。项目部维修班长杨春肩负着整个项目部的维修管理工作。“每年雨季来临之前,项目部都会提前做好充足准备。”杨春说,项目部建立了“漏雨台账”,每年汛期前会挨个给住户打电话询问了解情况;对于外墙皮老化脱落的问题,也会安排巡视组的人员每天巡视观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现在,项目部打造了“96139报修维修服务云台”。居民拨打报修电话,平台便会根据维修师傅的实时情况科学派单,居民在手机上就可获得即将上门提供服务的师傅信息。  

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也是首开天岳恒公司前三门项目部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前,项目部辖区内的厂甸11号院,不少居民的生活杂物随意堆砌、北侧紧邻院墙的车棚又老又破、配套建筑大量闲置……改造前期,项目部对厂甸11号院的私搭乱建、堆物堆料等进行了全面清理。如今,北侧的老破旧车棚被敞亮通透的党群活动室、老年餐厅和学习空间取代;东侧的小空地上新添一处小型健身区;立体车架、充电桩等一应俱全。  

此外,通过前期与属地办事处和社区多次的沟通并召开圆桌会议,项目部确定将前西8号院打造成“党建立体四合院”。改造过程中,对楼内的楼梯扶手、门窗重新刷漆,对楼内墙体重新粉刷,对楼道内小广告进行全面的清理并全面检修更换楼道内照明灯。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首开天岳恒公司前三门项目部的物业工作者更成为了社区防疫的重要力量。2022年4月,疫情多点散发,最紧张的几天,首开天岳恒公司前三门项目经理吕芦连续两个通宵没有休息,项目部的其他13名物业工作者也轮班保证24小时岗位值守。  

多年来,虽然项目部在不同时代服务的侧重点不同,但服务的真心从未改变。项目部的物业工作者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在岗位上,用着“老物业”的“老小区”,也不断获得了“新幸福”。  


分享:

问答留言

信息报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