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每日营商 > 详情页
营商环境信息2024 1127
发布时间:2024-11-27 1088 102

  要闻

  一、北京抢占未来健康产业先机

  在全球生命科技及产业革命的浪潮中,细胞和基因技术作为新一代精准医疗技术的代表,正引领生物制药行业新一轮发展变革。日前,记者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在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北京已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布局建设了一批工业级共性平台,并推动了一批原创技术领先的药物尽快进入临床、临床研究或加速申报注册,抢先布局未来健康产业新赛道。

  对肿瘤细胞“精准制导”

  走进位于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北京艺妙办公区,一面8米长的笑脸墙扑面而来。墙上有数百张笑脸,每一张笑脸都代表着一位被北京艺妙CAR-T产品所救治的晚期癌症患者。

  “让癌症不再是绝症,是我们的愿望。”北京艺妙相关负责人透露,半个月前,公司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CAR-T药物获得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这也是国内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准的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CAR-T细胞药物。

  CAR-T,是一种经过人工改造、专门针对癌细胞的杀伤细胞。北京艺妙创始人兼CEO何霆介绍,在提取患者自身的T细胞后,用基因编辑手段装上类似“钥匙”的特殊分子,再将CAR-T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一旦接触到有特定“锁”的肿瘤细胞,CAR-T细胞就会被激活,并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和清除。

  作为一种全新的免疫疗法,CAR-T细胞疗法已成为当下个性化治疗恶性肿瘤的“明星疗法”。基于这一“明星疗法”,目前北京艺妙的研发管线已覆盖了淋巴瘤、白血病、骨髓瘤等血液肿瘤和肝癌、结直肠癌、黑色素瘤等实体肿瘤,其中进展最快的适应症10月底提交药品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首个获准上市的原研治疗晚期淋巴瘤CAR-T细胞治疗药物。

  共性技术平台为创新加速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突飞猛进,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已成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然而,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机制复杂、工艺开发难度大、产业化监管严格。对于众多初创企业来说,如何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加速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建立完善的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平台生态,成为推动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发展的关键。

  去年7月,京津冀地区最大的细胞和基因治疗生产设施——希济生物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合同研发生产组织)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生产厂房在大兴落地,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细胞和基因治疗产业链的空白。同年,基于此建立的希济生物一站式CDMO创新平台获得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提供的共性技术平台方向的资金支持。

  对初创型企业而言,企业不需要花大价钱自建厂房,委托该平台即可进行药品研发、注册和商业化生产。平台生产负责人赵亮提到,不久前,北京一家干细胞药企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研制一款慢病毒载体。如果从头攻克相关技术,建立实验室和厂房,至少需要耗费一年时间,投入5000万元以上购买硬件设备。而在该平台的帮助下,只用了三个月,投入几百万元,药企需要的慢病毒载体就完成了交付。在希济生物的助力下,一批批创新药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进入临床、推向市场。

  赵亮介绍,该平台已经服务了50家次细胞与基因治疗企业,目前平台接到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

  抢占未来健康新赛道

  近几个月来,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接连传出好消息。北京基因启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细胞治疗产品GKL-006注射液,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高危复发的临床试验申请,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批准,成为全球首款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自体iNKT(恒定自然杀伤T细胞)细胞治疗产品,为全球肝癌及其他实体瘤患者带来治疗新希望。

  不久前,国际医药巨头艾伯维宣布了一项与北京企业明济生物的合作协议。艾伯维将获得明济生物FG-M701抗体在全球进行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后者将获得1.5亿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并有资格获得后续高达15.6亿美元的临床开发、监管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可观的特许权使用费。

  北京艺妙、明济生物、希济生物是北京抢先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赛道的缩影。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紧跟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抢占未来健康产业发展先机,目前已拥有全国最大的外泌体GMP CDMO平台、北方最大的细胞和基因治疗CDMO平台、北方最大的AAV病毒载体基因药物平台、北京最大的核酸药物共性技术平台,为自主研发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的产业化、商业化打下坚实基础。在“疫苗、中药、创新器械”三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正加速培育细胞和基因治疗、核酸药物、医美、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动物药五大未来健康新赛道。


  企业

  一、京津冀将联手打造“碳谷”

  十多年前,发现和揭示石墨烯独特性质的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让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进入更多人视野。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北京正不断形成石墨烯创新力量,有望孕育又一个国际竞争优势突出的未来产业。

  市经信局近日发布的《北京市石墨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北京将发挥石墨烯创新优势,实现通用石墨烯材料、新型石墨烯材料高质量稳定生产,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京津冀三地将联手打造“碳谷”,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关键核心技术将接力突破

  只有0.335纳米厚的石墨烯,具有超强导热、导电性能,轻如羽毛,强度却是钢铁的百倍。但如何稳定生产出更高质量、更低成本的石墨烯?它的神奇性能如何赋能千行百业?这些疑问都需要接力创新来回答。

  为此,本市将按照“次序部署、滚动实施”原则布局石墨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路线图,面向下一代半导体、新一代信息通信、生物医药等产业,储备单晶石墨烯晶圆、石墨烯生物芯片等一批前沿技术;面向氢能、人工智能感知、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领域,布局石墨烯智能传感器、石墨烯催化剂等一批关键技术;面向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风力发电、高端装备等方向,突破石墨烯复合材料、石墨烯柔性发热材料等量产技术。

  根据这份方案敲定的阶段目标,到2025年,北京石墨烯创新能力将显著增强,突破5到10项关键共性技术,引进和培育5家以上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到2027年,累计形成50项以上高质量专利,产业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能级明显提升。

  房山海淀怀柔构建“烯三角”

  海淀聚焦概念验证、产品设计、中试验证、特种应用等创新引领,房山聚焦粉体制备和应用产业集群培育,怀柔聚焦薄膜制备、应用及装备仪器制造——从北京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区域特色来看,这三个区正在构建石墨烯产业发展的“烯三角”。

  目前,房山区利用中关村房山园现有土地空间,支持建成了1.56万平方米中试孵化基地一期,结合在建的7.8万平方米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厂房空间,共同推进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在房山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海淀区将打造石墨烯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高地,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石墨烯科技创新中心;怀柔区将依托怀柔科学城建设布局石墨烯高端仪器装备研发和制造,打造石墨烯国际合作社区。

  放眼京津冀,三地还将共建先进碳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京津冀碳谷”。方案提出,依托北京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支持河北石家庄、廊坊布局石墨烯粉体、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重点项目,支持天津宝坻、东丽区布局石墨烯润滑材料、陶瓷材料等重点项目。三地有望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瞄准300亿级产业规模

  创新发展需要生态布局。本市也将支持在京优势科技创新机构牵头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整合在京石墨烯领域创新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石墨烯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中试能力突出的机构围绕石墨烯下游应用场景,建设集成中试研发、中试制造、中试验证为一体的国家级中试平台,推动石墨烯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在京建设国家级石墨烯行业检验检测中心,提供石墨烯材料的检测和认定服务。

  按照计划,到2025年,北京石墨烯及相关产品将形成50亿级产业规模;到2027年,将建成2个特色产业聚集区,石墨烯及相关产品形成100亿级产业规模;“十五五”末,石墨烯及相关产品将形成300亿级产业规模。

  二、海淀布局40个文化建设重点项目

  昨天,海淀区首次举办文化建设大会,发布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及“十大演艺新空间”“十大文博新空间”。该区将布局40个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启动海淀区AI+文化共创计划,建设人文海淀创新之城。

  三年建成全国一流文化强区

  《海淀区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年—2027年)》提出,将用3年时间建成文化内核鲜明、精神品格彰显、人文氛围浓厚、城市品质跃升的全国一流文化强区。

  “我们将实施先进文化引领赋能、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旅产业融合焕新、城市形象展示传播等五大行动。”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齐慧超介绍,在此基础上,海淀区还将以项目化、清单化的模式推进落实40个重点项目,包括做强“感动海淀”榜样品牌,实施中关村主题文艺精品创作项目,推进翠湖文化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高水平建设“畅春新园”科技文化会客厅,开展大慧寺保护利用项目,实施圆明园大宫门遗址区保护展示工程,以西山文旅资源统筹开发打造“西山画屏”文旅品牌等,还将以北部文化中心为试点探索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

  发布一批演艺文博新空间

  在打造“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的过程中,海淀区文旅场景持续上新,“十大演艺新空间”和“十大文博新空间”在大会上发布。

  “十大演艺新空间”中,既有国家图书馆的国图艺术中心—音乐厅、西杉创意园的中间剧场、海淀剧院这类的专业性演出空间,也有华熙LIVE·五棵松商圈的M 空间、五棵松万达广场的爱乐汇万达剧场、枫蓝国际购物中心的枫蓝熙剧场、翠湖科技园云中心的云剧场等综合性演艺空间,还有华熙LIVE·五棵松商圈的嘻哈包袱铺(五棵松剧场)、MAOLiveHouse(北京五棵松)、金码大厦的想象空间LiveHouse等专项性演出场所。

  “十大文博新空间”则包括传统文化类的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曹雪芹纪念馆、京作榫卯艺术馆,红色文化类的清华园车站旧址、“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基地,科技文化类的中国蜜蜂博物馆、中关村村史馆,高校类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这些演艺新空间、文博新空间为海淀的文化艺术生活增添新活力,为海淀文化景观增添新亮点。

  共创文化强区建设生态圈

  凝聚各界力量,大会上还达成一系列合作,共创文化强区建设生态圈。

  以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重点,海淀区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拓展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新思路。

  国家典籍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画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13家成员单位共同成立了三山五园文化艺术联盟,将搭建藏品共享、活动联办、文创联销、人才共建等合作平台。

  海淀区委宣传部联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AI大模型企业,将共同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淀区AI+文化创作展示平台、对接转化平台、生态共创平台。此外,海淀区还联合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发起成立“海文智库”,首批25位来自理论研究、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新闻传播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入库,将为海淀文化强区建设提供多元智力支持。

  “海淀汇聚了‘进京赶考’‘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文化、三山五园历史文化、中关村创新文化、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为文化强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海淀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海淀区委书记张革说,海淀区将加快文化强区建设,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文化软实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


  基层

  一、本市首家 住院实现全流程自助服务

  患者共享全院住院床位、外科护士都成了“全能”护理……近日,中日友好医院成为本市首家从入院到出院全流程实现自助服务的医院,在没有增加医护人数、没有增加病床等硬件的情况下,靠一系列软服务,“加”出近80个服务窗口,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目前,该院普通科室患者平均等待手术时间缩短至1周,办理入院无需排队。

  共享床位提速住院时间

  患者李女士到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治疗肺部恶性肿瘤,一周之内就办理了入院。她直言:“三四年前也来这里看过病,当时排了1个多月才等到手术床位。这次快多了,从预约挂号到住院,不到一周就走完了整个流程。”

  提速住院,因为李女士没有住在胸外科病房,而是住进了耳鼻喉头颈外科的病房。

  “胸外科病房床位已经满了,但耳鼻喉头颈外科还有空床位。现在,医院实施‘全院一张床’服务——内科和外科各自为‘独立组’,组内楼层相近的科室可以共享床位。”中日友好医院医务处副研究员高鹏说,此前,普通科室手术患者平均要等1个月左右才能住进病房,呼吸科、胸外科等医院的优势学科,患者需要等更久。

  新举措盘活了有限的床位资源,尽量做到最大化合理利用。以胸外科为例,现有47张病床,床位紧缺。“全院一张床”后,该科室住院患者收治能力相当于六七十张床位。目前,普通科室手术患者平均等待床位的时间已经缩短至1周左右。

  “全能”护士全科护理

  患者入住其他科室病房后,负责手术的医生团队仍属于主管科室,但术前护理工作由患者入住科室的护士负责。换句话说,该院的护士并不“串科室”,但工作内容从专科护理变成了全科护理。

  中日友好医院大外科副护士长石玉慧说:“医院有统一的术前护理质量标准和质控标准,可以确保不同科室护士术前护理的同质化。”

  目前,该院大外科护士均能为患者提供“全科”术前护理服务。护理团队还会进一步提升全流程护理服务,学习不同专科术后护理知识等。

  住院手续线上办理

  入院提速了,出院也更便捷。该院近日推出“床旁结算”服务。该院财务处处长许涛介绍,2022年,医院就设置了自助机,提供App和小程序办理入院登记、出院结算等,但还存在部分结算需要线下办理等情况。

  “窗口高峰期排队等候时间超过30分钟。”许涛说,很多患者会在早8时左右办理入、出院手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床位资源的配置效率。

  随着“床旁结算”服务推出,住院业务全部实现线上自助办理,全程无需在住院服务大厅窗口排队等候。许涛初步推算,此举相当于在病区新增了近80个服务窗口,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分享:

问答留言

信息报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