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概论》出版发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领会深、把握准、落到位,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一书,已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发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建篇”,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概论》由绪论、主体、结语组成,共12.1万字。全书系统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阐明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科学布局、价值追求、重点任务,全面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党建领域的原创性贡献。《概论》内容丰富、观点鲜明,论述深刻、逻辑严密,政治性、思想性、系统性、指导性强,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权威辅助读物。
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各级组织部门组织党员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将《概论》作为教育培训的教材和学习的必读书目,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奋力开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企业
一、30项“硬举措”优化营商“软环境”
昨天下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在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法院工作报告。过去一年,北京法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全力护航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增强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去年全年新收案件971593件,比上年增长10.6%;审结1010919件,增长12.4%。
做好困境企业司法救治
过去一年,北京法院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审结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1258件,依法规制“内卷式”竞争、强迫“二选一”等行为,为企业公平竞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着力降低商事主体解纷成本,落实“北京服务”意见,推出30项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大力压缩商事案件审判周期,平均结案时间从上年的112.9天减少到80.2天。认真做好困境企业司法救治工作,北京破产法庭办结破产、重整案件718件,通过重整和解程序挽救企业32家,引入投资74亿元,化解债务970亿元。
依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审结涉外案件11107件,审结仲裁司法审查案件98件,建立涉外仲裁保全、司法审查和执行衔接机制,有力助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建设。
京津冀协同保护知识产权
过去一年,北京法院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首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审结涉“卡脖子”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专利案件3514件,有力促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等案件中,依法保护数字化人格权益,合理界定侵权责任,促进技术向上向善。
审结涉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老字号保护等著作权和商标权案件22514件,积极服务“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北京”建设,促进首都文化繁荣发展。
强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司法支撑,有力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建设,在涉“疏整促”等案件中,依法监督支持行政机关规范执法,深入开展释法说理与矛盾化解工作,助力重点项目依法顺利推进。
围绕京津冀司法协同,开展三地跨域立案、联合调解、委托执行等3.1万次,推进诉讼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协同开展长城、大运河、官厅水库等区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协同机制入选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依法促进老有所依老有颐养
过去一年,北京法院切实加强民生司法保障,审结劳动争议案件49930件,开展“安薪北京”专项执行行动,为劳动者追回薪酬8.9亿元。在涉外卖骑手人身保险合同纠纷案中,依法认定外卖骑手实际投保人的法律地位,让每一名劳动者都得到法律保护。审结涉老年人居住权、赡养纠纷、养老服务等案件15230件,审结养老诈骗案件49件,促进老有所依、老有颐养。
聚焦群众对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障的关切,审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暴力犯罪案件454件。聚焦消费者权益保护,审结相关案件17281件,依法打击“职业闭店人”违规行为,审结首例“职业闭店人”清算责任案,促进防范预付式经营企业闭店逃债风险。
今年着力保障高质量发展
今年,北京法院将持续提升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水平,更好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和首都社会稳定,依法严惩各类严重刑事犯罪,认真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依法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将依法平等保护落到实处。依法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落实完善“四提前”机制,提升司法协同水平。依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涉外审判机制改革,支持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加强民生司法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数说2024年北京法院工作
全年新收案件971593件
开展三地跨域立案、联合调解、委托执行等3.1万次
适用小额诉讼程序结案201995件
全年执行到位金额1594.7亿元
二、北京最大智算中心算力再升级
经开区国家信创园内,如同图书馆书架一样的黑色机柜整齐排列,缝隙中透露出GPU服务器闪烁的光亮。这些密集的光亮背后,是每秒500亿亿次的强大算力。
近日,北京最大规模智算中心——北京亦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扩容,算力升级到5000P(1P相当于每秒1000万亿次计算速度),将为企业提供更多普惠算力。
“算力”如同“电力”一样。得益于规模大、稳定的优势,公共算力可提高大模型训练的效率,以往企业自己要几个月计算完成的事,在这里十几天就能搞定。人工智能、智能网联、生物医药等领域对算力需求极大。“此次新增2000P成功点亮,实现的不仅是算力规模的扩展,更是技术架构和服务能力的全面升级。”建设运营平台的北京国际算力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平台未来不仅服务本地,还将辐射全国,成为数据要素流通和智能算力资源共享的标杆。
算力转化为产业生产力,离不开丰富多元的智能化应用场景。经开区聚集了自动驾驶、生物医药、商业航天、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汇聚丰富产业应用场景,形成了“算力+应用”双驱动的生态闭环。算力平台可为从头部企业到中小型创新企业提供算力支持与服务,加速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与智能化转型。
2024年3月,该平台就成功点亮3000P规模的高端算力集群,成为本市首个千P规模以上公共智能算力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点亮”的3000P算力,已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随着扩容算力成功点亮,“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将更加深化,算力应用场景也将更加丰富。
如果说算力中心是大模型成长的“计算器”,那么与中心一街之隔的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数据训练基地则相当于“习题册”。
“无论自行车、小轿车、卡车,还是路上的行人、标识,都要一一标注出来,这相当于在海量数据中给大模型划了重点。”训练基地内的标注仓内,工作人员正在对刚采集的“新鲜”数据进行标注。这些数据是用来训练自动驾驶模型的,锻炼其在不同场景中的“眼力”;未来上路后,自动驾驶汽车就能更快速辨认出来路上的一切。
标注只是数据训练中的一小部分。该训练基地设置了生态仓、标注仓、训练仓等板块,可提供数据清洗、脱敏、开发、标注和大模型训练、调优、评测等服务。
“基地还形成了监管沙盒机制及可信存储、可信加工、可信交付等服务能力,也就是让训练更安全,更有保障。”训练基地负责人介绍,基地已服务26家企业,探索构建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的数据要素流通利用机制。
此外,基地还与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共建国家脑健康公共数据平台,完成首批4个科研项目数据归集;启动北京市公共数据训练基地试点建设,形成专区、专网、专算力、专平台,落地多个部门的大模型应用。
按照规划,今年亦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还将进一步扩展到万P规模,为推动全国智能产业升级提供更强大的基础支撑。
基层
一、失业保险金申请将“提速办”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失业保险经办服务质效的通知》,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进一步畅通失业保险待遇申领渠道,防范基金风险。
该通知提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应持续推进失业保险金申请“提速办”,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需审核完毕,审核不通过的要及时准确向失业人员说明原因及处置方式。失业人员再次申请的,经办机构应当重新审核,符合条件的发放失业保险金。
工作流程也将进行优化。通知要求,各地要积极推进失业保险金申请与失业登记集成办理。经办机构受理失业保险金申请后,将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其他法定条件但尚未办理失业登记的人员信息推送至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完成失业登记的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收到经办机构推送的人员信息后,要在规定时限内尽快为其办理失业登记,并及时向经办机构反馈结果。
二、2026年全面实现医保即时结算
昨天,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推进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改革的通知》,提出2025年我国80%左右统筹地区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2026年所有统筹地区实现即时结算。
即时结算的基本医保基金,包括职工医保基金和城乡居民医保基金。通知明确,即时结算是指从定点医药机构申报截至次日到医保基金拨付不超过20个工作日。国家医保局首批确定17个省份的76个统筹地区,作为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的试点省市。2025年1至5月,试点省份启动实施即时结算,其他省份可自行选择试点。2025年7至12月,其他省份全面启动医保基金即时结算工作。
过去,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结算一直是“后付制”,例如:参保患者出院时只缴纳个人自付费用,医保报销部分需要当月进行逐笔汇总,于次月15日前向医保经办机构申请支付;医保经办机构受理后,再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拨付等流程。这种基金拨付方式存在滞后性,一笔医保应付费用,自患者出院后一般需要60天才能到医院账户上。如遇到异常结算需要沟通复议等情况,有时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到账,不利于医疗机构资金流转。
国家医保局表示,推行基本医保基金即时结算,提升医保基金结算清算效率,将向定点医药机构运行持续注入流动资金,增加“现金流”,缓解垫付资金压力,进一步赋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快给钱、快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