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每日营商 > 详情页
营商环境信息2024 1128
发布时间:2024-11-28 1047 102

  要闻

  一、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基层治理、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等事项

  昨天下午,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听取关于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的若干措施任务落实进展情况汇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市直机关、国有企业、金融、“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等专项领域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市委党校工作情况汇报。市委书记尹力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做好我市对外工作。要牢牢把握我国关于完善全球治理的理念主张,在扎实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非“十大伙伴行动”等工作中找准发力点,积极融入“全球南方”务实合作,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外交工作大局。要牢牢把握推动全球发展的重大倡议,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两区”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用好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开放平台。要牢牢把握深化绿色创新合作的重点任务,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逐步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共同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要牢牢把握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要求,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持续深化国际合作,主动谋划开展人文、旅游、教育、青年等各方面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会议强调,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是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要持续巩固深化拓展已有成果,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径。要切实厘清权责边界。坚持权责匹配,抓紧编制街乡履职事项清单,严格执行社区村工作事务准入机制,把握好治理重心下移的时度效。要深化党建引领基层共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用好“小院议事厅”等平台,重视采纳基层意见建议。抓好区域化党建,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构建多元共治格局。要优化治理方式。坚持整体思维和系统观念,统筹好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等机制,推进“多格合一”探索实践。狠抓信息化赋能,加强数据资源共享,持续推动基层政务服务规范化建设,让治理更高效、更有活力,让人民群众更有感。

  会议强调,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事关党的执政根基,人民群众期盼,党中央高度重视。要保持昂扬斗志,担当作为、一鼓作气,努力以首善标准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坚决扛好政治责任,各级党委持续加强领导,分管领导靠前调度,相关职能部门严格落实行业主管、监管责任。认真落实重点任务,统筹好办案攻坚、问题整治、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进一步固强补弱。抓实整改整治,把问题盯到底、改到位、治到根。加强分析研究,着眼铲除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建立完善制度机制,常态长效维护群众利益。

  会议强调,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北京实际抓好党建工作,推动各领域党建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大局抓党建,建强基层党组织,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面深化改革等,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巩固拓展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不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市直机关党建要聚焦模范机关建设,走好践行“两个维护”第一方阵。国有企业党建要聚焦企业改革发展,激发党组织在推动生产经营中的活力。金融领域党建要抓紧完善党建工作机制,扩大非公金融企业“两个覆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要坚持分类指导,以党建引领行业治理、推动行业发展。

  会议强调,市委党校要更好地围绕“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建设首善一流党校。把牢政治方向,紧扣党的事业发展所需、首都发展所需,谋划和开展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训、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办学治校水平,优化教学布局,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严以治校、敢抓敢管。更加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贯通教研与实践,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关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前瞻性、理论性、政策性、应用性研究,努力拿出更多高质量的政策建议,为市委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新质生产力拉动北京经济增长

  在海淀,太空与地面手机直连的“翼阵合一”卫星技术难题接连被攻下,北京商业航天即将再迎新突破;在延庆,未来产业新政推动下,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设立、首条无人机配送航线开通;在亦庄,百亿机器人产业基金设立,助人形机器人加速涌现……

  得益于新兴产业的布局、改革新举措落地、融资新渠道的搭建,北京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释放。今年前三季度,本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4%,这样的两位数增长,显示新质生产力对北京经济的支撑作用在增强。

  产业新动能

  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27.5%

  9月11日,以氢气为原料、输出电能的全球首个氢内燃机批量发电项目在北京点火,年发电量最多可达100万度,每台设备每年可减碳约800吨。

  氢内燃机点火的同一天,北京企业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试验箭成功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在国内首次实现垂直起降返回火箭空中二次点火,朝着中国商业航天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首飞又进了一步。

  朱雀三号飞上天时,诞生在北京的人形机器人正成为业内关注的对象,长高变壮而且更聪明的天工1.2MAX升级后,变得负载能力更大、速度更快、续航更长,有更强的智能交互和任务执行能力。

  北京未来产业布局、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成果,已如繁星点点。

  “近年来,北京接续谋划部署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技术产业项目,推动一批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新兴和未来产业项目落地。”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李金亚披露了一份积累多年的数据:2020年以来,本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7.5%,产业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

  新动能加码,前三季度北京新质生产力加快释放,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4%,支撑工业增加值增长6.9%,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手机等产品的产量也都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

  改革新举措

  近60项全国突破性“两区”政策落地

  智能通道识别车牌,道杆自动抬起,货物放行——8月底,一辆货车驶入刚设立的中关村综保区,完成了首票货物顺利通关。

  此次进口的载网是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的重要耗材,可用于蛋白质结构解析。中关村综保区是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对进口材料可以保税研发,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能加速科技创新。

  中关村综保区开关运作后几天,全国首个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综保区——亦庄综保区也获批设立,将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和保税监管“监管沙盒”创新机制。

  “北京高水平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新动能的制度保障持续完善,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本市已经累计落地近60项全国突破性“两区”政策,在全国推广40余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前三季度,北京率先实现民航、人工智能等6大行业领域数据合规出境。

  “中长期经济要实现潜在增速,急需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为企业拓展有效益的投资空间。”李金亚分析,科技创新和产业投资是北京的优势投资领域和重点,今年推出的“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若干措施”等举措,发掘并投资处于生产网络重要位置的“节点”行业,以拉动上下游经济活力,特别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商业航天等集聚效应强、乘数效应高、外溢效应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政策效果上看,前三季度,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66.7%和28.9%,比全国平均增速高57.3个和17.5个百分点。

  融资新渠道

  全链条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

  “此前就对基金有需求,没想到政策落地这么及时。”前不久,两只瞄准人工智能的百亿元新质生产力发展平行基金在亦庄刚落地,正在进行股权融资的北京神州光大科技公司便开始积极申请基金。该公司董事长高峰说,如果能申请到,资金将用于人工智能以及行业大模型领域的研发投入。

  创新始于人才,成于资本。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北京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在关键时刻为企业解资金之“渴”。

  近年来全国创投市场整体下滑,这也影响着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为此,北京今年完成设立8只总规模达千亿元的市级政府投资基金,以政府直投提振市场信心,带动社会投资。IT桔子数据库显示,截至9月末,北京早期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金额925.8亿元,同比增长27.4%,今年以来保持两位数增长,位列全国第二。

  “超5成被投企业成立时间在5年内,早期投资共发生322起、占全部投资事件的57.6%。这说明北京投资市场‘投新’‘投早’活跃。”李金亚说,北京还支持北京国管中心、经开区等联合四大银行旗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完善中小企业培育壮大机制,畅通经“专精特新”专板在北交所上市融资的渠道。

  对成熟大企业、大项目,本市加大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今年市发改委推介重点融资需求项目197个,总投资超3500亿元,涉及融资需求1278亿元。

  从投资端到融资端,从资本市场到金融机构,从技术创新到政策创新,产业环境的持续改善,有力促进北京高技术产业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经济回升向好拓展新增量、新空间。


  企业

  一、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推动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为出发点、落脚点,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为基本前提,以调结构、促改革为主要途径,处理好调整结构与深化改革、建强网络与畅通末梢、打造枢纽与优化布局的关系,促进全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和效率,促进物流与产业融合创新,加强协同衔接和要素保障,解决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统筹推动物流成本实质性下降,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实现新突破,货物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铁路货运量、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比力争分别提高至11%、23%左右,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保持较快增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国家物流枢纽体系和现代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基本形成,现代物流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战略支撑显著增强。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推进铁路重点领域改革。制定实施铁路货运市场改革方案,促进铁路货运向铁路物流转型,支持铁路货运场站依法依规有序开展物流服务经营活动。改革铁路运输与调度生产组织方式,加强跨路局运输组织协调,创新系列物流产品,大力发展高效稳定、市场化的直达货运班列,探索用好高铁快运功能。完善铁路货运价格灵活调整机制、铁路运输进款清算机制,建立铁路物流服务价格体系。降低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和使用费用,推进铁路专用线共用。推进铁路物流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研究制定铁路接轨管理办法、过轨运输监管办法,促进过轨运输便利化,实现国家铁路、地方铁路直通运输。

  (二)推动公路货运市场治理和改革。综合施策推动解决公路货运经营主体“小、散、弱”等问题,发展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的大型公路货运企业,全面提高公路运输组织化程度和效率。深入推进货车违法超限超载治理。加强货物装载源头治理。持续推进货车超标准排放治理。依法加大对货运车辆非法改装、大吨小标等行为打击力度。各地不得针对货运车辆车籍实施排他性区域限制措施。强化跨部门协同,优化城市货运网络规划设计,对不同类型货车城市通行实施精准化、差异化监管。优化收费公路政策,深化实施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提高收费公路利用率。

  (三)推进物流数据开放互联。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海关等部门和单位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核心,整合物流与信息流、资金流,建立部门物流数据资源动态互联机制,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数据对接,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物流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互联机制,加强安全风险防范,完善数据授权管理和运营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物流数据采集、提取、应用、保护等机制,促进企业物流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

  三、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四)加快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推动大型工商企业提升物流管理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科学构建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逆向回收等于一体的供应链体系,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快库存周转。加强制造业供应链融合创新,鼓励大型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优化物流流程、共建设施设备、对接信息系统,推广应用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支持利用工业园区闲置土地、厂房建设物流服务设施。深化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加快数字供应链发展,提升商贸供应链协同水平。

  (五)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商品市场优化升级,加快零售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商贸流通领域物流设施标准化智能化改造,提高流通组织能力和效率,降低商贸流通领域物流成本。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构建分层分类的城市商业格局,健全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发展共同配送、仓配一体等集约化模式。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建设内外贸融合平台,促进内外贸制度规则衔接。

  (六)实施大宗商品精细物流工程。推动大宗商品生产加工等企业整合内部物流需求,优化物流路径,提高直发终端用户的比率。发展大宗商品供应链组织平台,提高物流供需匹配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支持在沿海内河港口、内陆物流枢纽布局建设大宗商品储运设施。积极发展专业化载运器具,推进适宜的大宗商品在工厂园区等入箱,推广集装箱货物公铁水全过程运输。鼓励银行机构依法合规开展重点领域大宗商品供应链金融服务。

  (七)实施“新三样”物流高效便捷工程。加强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的国内港口仓储设施建设,支持高效便捷出口。研究出台大容量储能电池、大尺寸光伏组件的仓储和运输相关技术标准,优化完善锂电池运输安全管理规范。开展新能源汽车物流提升工程,加强港口滚装码头建设,鼓励研发应用内河滚装船。探索发展新能源汽车集装箱运输,畅通新能源汽车国内联运通道和跨境物流通道。

  (八)推动国际供应链提质增效。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畅通大宗商品、新能源汽车、冷链等国际物流。鼓励大型工商企业与骨干物流企业深化国际物流合作,共建共用海外仓储等基础设施,提高储运、流通加工等综合服务能力。优化中欧班列开行计划和运力分配机制。增加全程时刻表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推进内陆港建设工程,降低内陆枢纽的集货和通关成本。推动铁路国际联运单证物权化,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探索试点。

  (九)打造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支持航空物流企业扩大全货机规模。充分发挥民营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创新中的作用。促进物流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中小物流企业重点在多式联运、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商品车物流等领域培育特色竞争优势。支持引导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时效和便利度。

  四、健全国家物流枢纽与通道网络

  (十)整合提升物流枢纽设施功能。深入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优化国家物流枢纽布局,系统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和功能提升。完善物流枢纽铁路专用线、集装箱堆场、转运场站、公路联络线等配套设施及集疏运体系,构建干线支线物流和仓储配送规模化组织、一体化运行的物流集散网络。完善国家物流枢纽间的合作机制。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科学集约布局建设城郊大仓基地等大型仓储物流设施,完善涵盖分拨中心、末端网点的分级物流配送体系。研究制定物流园区高质量发展指引。建立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共享共用新机制,加快推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支持客运站、邮政网点等拓展物流服务功能。

  (十一)加快健全多式联运体系。建立健全多式联运经营主体相关制度,完善业务规则,推广标准化多式联运单证。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主体,发展集装箱公铁、铁水联运,加快推进一单制、一箱制,推广带托盘运输等集装化运输模式,创新打造稳定运行、品牌化的多式联运产品。统一协同各种运输方式规则标准,加强设施衔接、信息共享、标准协同、安检互认。深入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推动建立内贸集装箱铁水联运体系。加快推广航空货运电子运单。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工程,提高全程服务组织能力。增加国家物流枢纽间铁路联运班列开行数量,提高班列稳定性。加强统筹协调和要素保障,分层制定专用线建设目录和推进方案,务实推动铁路进码头、进园区、进厂矿。

  (十二)开展优化运输结构攻坚行动。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优化主干线大通道,充分发挥大运量、高效率、低成本运输方式的基础作用。制定工作指引,强化货物特别是大宗散货和中长距离运输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改进内河船闸过闸申报要求和流程,加快推动网上办理。加快水上运输装备大型化、标准化建设。加强水运网络规划建设。打通内河航运和海运堵点卡点,提高水运组织化、智能化水平。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发展内河深水航道和大型码头,布局建设一批高等级内河航道、内河主要港口工程,合理挖掘长江干线航道通行潜力。实施铁路货运网络工程,统筹规划、适当加强普速铁路建设,提高重载铁路比重,提升重点货运通道能力,补强铁路货运网络。

  (十三)构建现代物流与生产力布局协同发展新模式。统筹规划建设物流枢纽,有效对接国家骨干物流网络和重要资源物流通道,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加强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在重要节点上的高效衔接,健全末端集散网络。深化交通物流融合发展,一体规划、同步推进产业布局与物流枢纽建设,推动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形成就近配套的完整产业生态。支持相关城市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依托现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若干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

  五、加强创新驱动和提质增效

  (十四)推动物流数智化发展。提高全社会物流实体硬件和物流活动数字化水平,鼓励开展重大物流技术攻关,促进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技术广泛应用,推动重要物流装备研发应用、智慧物流系统化集成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现代物流”。推进传统物流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快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物流枢纽、智慧物流园区等新型设施发展。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相结合的物流新模式,健全和优化管理标准规范,支持企业商业化创新应用。促进物流平台经济创新发展,鼓励物流技术创新平台和龙头企业为中小物流企业数智化赋能。推广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无人仓以及无人装卸等技术装备,加强仓配运智能一体化、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创新规模化应用场景。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技术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符合条件的物流技术装备研发制造业企业可按规定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依法享受相关税收优惠。

  (十五)加快物流绿色化转型。制定绿色物流重点技术和装备推广目录,支持物流枢纽场站、仓储设施、运输工具等绿色化升级改造。开展绿色物流企业对标达标行动。支持开展物流领域碳排放核算及相关认证工作,构建物流碳排放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扩大新能源物流车在城市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应用。研究中重型货车零碳排放技术发展路径。持续推进物流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推动建立船用清洁燃料供应保障体系。

  (十六)实施物流标准化行动。建立协同衔接、系统高效的现代物流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宣传、实施、评价。加强专业术语、装载器具、物流单证、信息数据等重要基础标准制定修订。完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关键领域物流标准以及专业物流标准。加快即时配送、网络货运等新模式新业态标准建设。加强多式联运标准跨部门协同,系统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各类设施设备等标准衔接统一。积极参与国际物流标准制定修订。六、加大政策支持引导力度

  (十七)加强投资政策支持。支持铁路货运、内河水运、物流枢纽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铁路物流、农村物流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设施补短板,加快形成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体系。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启动支持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建设。

  (十八)鼓励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力度。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物流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

  (十九)加强物流仓储用地保障。加大物流仓储用地要素支持。依法依规保障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临空经济区、临港经济区等的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仓储设施项目用地、用海、用岸线的合理需求。对企业利用原有土地进行物流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按规定予以支持。推进铁路物流场站设施用地分层立体开发,完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二十)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推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加强物流、采购、供应链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深化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合作,打造集人才培养、研究创新、服务企业于一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物流企业、行业协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联合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等,开设面向物流实践的培训课程,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现代物流和供应链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七、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按照改革事项清单化、建设任务项目化要求,强化政策和要素支持,抓好本方案贯彻落实。加强对地方保护、不正当竞争等行为治理。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监测分析和行业自律。完善社会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加强全国性、地区性和分行业物流成本统计。深化政策研究,强化协调衔接,及时跟踪评估政策效果。重大事项及时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基层

  一、紧密型医联体将建双向转诊制度

  昨天,国家卫健委等3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首诊和转诊服务提升医疗服务连续性的通知》,要求医疗机构设立转诊中心,或指定固定职能部门承担患者转诊服务工作。2025年底,紧密型医联体内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制度。

  通知提出,到2025年底,我国紧密型医联体(包括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内建立顺畅的双向转诊制度;以地级市为单位,建立医疗机构间转诊制度,方便患者在市域内转诊。到2027年,各省域内建立医疗机构间顺畅的转诊制度,畅通患者省域内转诊。到2030年,分级诊疗体系发挥有效作用,为患者提供系统连续、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形成规范有序的就医格局。

  通知明确,对于需要在机构内诊间转诊,或病情超出本机构医疗服务能力,或可在下级医疗机构接续治疗的患者,经患者知情同意后,接诊医师应将患者转诊需求上传至本机构负责患者转诊服务的职能部门,提供转诊服务。


分享:

问答留言

信息报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