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十六园 > 详情页
“十三五”时期朝阳园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形势
发布时间:2020-05-11 3707 165

  一、“十三五”时期朝阳园的发展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明显改善

  园区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园区经济大幅提升。2015年,园区总收入继2014年突破4000亿大关后,达到4225.6亿元,年均增长27.7%,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的目标。功能区区级财政收入稳步上升。2015年区级财政收入完成6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十二五”期间,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余亿元。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园区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和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园区劳均总收入达到181.1万元,人均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园区技术性收入为1484.7亿元,占总收入的35.1%,年均增长15.3%。其中技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2.7%,园区技术主导型的成长模式和技术创新对经济贡献度持续提高。

  产业结构得到逐步改善和优化提升。“十二五”期间,园区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累计实现收入3215.1亿元,占园区总收入76.1%。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制造业分别实现收入871.2亿元、909.3亿元、1434.6亿元,园区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双提升,为园区在发展新阶段占据产业制高点创造了条件。

  (二)国际研发创新聚集,高端发展趋势良好

  外商投资企业集聚园区。有世界500强企业35 家、被认定为北京市总部经济集聚区,已经成为北京市跨国公司、企业总部较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园区185家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015年实现收入2046.4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219.5%。

  软件外包推动软件产业国际化。园区有计算机软件领域企业414家,占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8.6%,比“十一五”末增加149家;2015年软件产业实现总收入253.1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147.9%,软件外包集聚效应逐渐形成。

  国际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截至2015年底,园区共有港澳台及外籍从业人员1631名,比“十一五”末增长39.0%,其中,聘请的外籍专家377名,占外籍从业人员总数的23.1%,有5家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对园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三)发展空间持续拓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政策区规模进一步扩大。2012年,根据国务院批复,朝阳园规划面积由16.8平方公里增加到了26.1平方公里,望京地区、垡头中心区纳入中关村政策区范围,政策区的示范、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扩大,空间资源布局、产业规划布局得到优化调整。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东区、西区普天三网融合创新园、融新科技中心等23个项目实现开工,开工面积近110万平米;国际电子总部3号地、爱立信二期等20个项目实现竣工,竣工面积近90万平米。北扩区住宅、非住宅面积拆迁已分别完成98%和94%,4、5、6号地取得市政府征地批复。大望京按结构施工基本完成,浦项中心、绿地中心、保利国际广场陆续交付使用;在大望京重点布局建设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清洁采暖等示范工程,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垡头中心区首个5A级写字楼项目北控焦奥大厦竣工并投入使用,为区域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施高压线改移、市政管网新建、环境整治等10余项基础设施完善工程,涉及道路总长度约18公里。东区、西区驼房营路、五环北辅路等总长约8公里的11条道路完成新建和改扩建。北扩区沈干渠改造基本完成,5、6、12号路取得道路规划意见书和市政管线规划意见书。大望京道路与管线同步建设,已完成7公里;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的模式,规划完善大望京科技商务创新区布局建设,努力推动城市、产业、生态与人口资源统筹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朝阳园面临的发展形势

  从宏观环境层面看,经济“新常态”要求创新驱动成为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引擎。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运行区间。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房地产调整及深层次结构变动的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剧。“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迫切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朝阳园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动力转换、适应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将园区实际融入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实践中去。

  从首都发展层面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定位为区域经济依靠创新驱动提供了新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协同创新、产业转移与协作,朝阳园必须主动融入到区域协同发展之中,加快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深化改革等工作进程,推动朝阳园企业、人才、资金等方面与天津、河北的对接,为朝阳园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按照首都“四个中心”定位要求,朝阳园要在现有良好的经济建设基础上,以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强做实高新技术产业;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业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要营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形成创业创新的新局面。

  从朝阳区层面看,朝阳区经济转型的新阶段和新的历史机遇要求园区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十三五”时期是朝阳区转型发展、再创优势的重要阶段,全区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换挡期,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GDP占比仍居前列,需要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推动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朝阳园作为朝阳区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作为朝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地,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中关村朝阳园示范引领作用”目标,加快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更加紧迫。

  从园区自身发展层面看,解决园区发展瓶颈要求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十二五”期间,朝阳园作为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高新技术、商务服务等行业聚集,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产城融合发展的园区特色。但是,园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仍然薄弱,掌握的核心关键技术明显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服务业对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显著;南北园区发展不平衡,南部垡头中心区基础设施滞后、主导产业还未形成等问题,需要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丰富的创新要素,促进“三新产业”和新兴业态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打造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为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分享:

问答留言

信息报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