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十六园 > 详情页
“十三五”时期朝阳园发展的主要任务
发布时间:2020-05-11 4932 179

    一、实施科技协同创新工程,建设科技创新转化区

    贯彻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发挥朝阳区在高端商务、金融服务领域的资源优势,完善符合市场经济特点的技术转移体系,将技术转移作为园区科技计划和公共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朝阳园的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聚力推动协同创新,打造科技创新转化区。

    加快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市场化的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推动技术许可、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成果应用和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提升园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市场转化等综合集成功能。

    加速技术转化载体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品牌孵化器。依托朝阳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和园区已有的孵化机构,引导和鼓励国内资本与国际优秀企业服务机构合作,鼓励跨国打造“创新产业聚集平台”示范项目,发展5-8个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全面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业态发展。助推众创空间健康持续发展。鼓励众创空间等创新型孵化器的发展;引进先进孵化技术和优秀孵化机构,形成覆盖园区的促进大众创业孵化平台。

    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和孵化平台。立足于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京津冀高端制造业发展相结合,支持企业跨行业、跨区域开展合作,建设“飞地”科技产业园,促进区域间、产业间循环式布局。在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背景下,定位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科技创新产业及国际企业总部,构建一个多方参与、资源共享、运转有效的协同孵化平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搭建交流、展示、交易和发展的平台,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疏导对接。

    二、实施国际研发聚集工程,打造国际研发创新高地

    以全球高端定位为目标,加大国际研发中心的聚集,把朝阳园建设成为北京市研发中心的聚集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通过聚集以“研发中心”为龙头、由产业链高端带动的、功能不断完善的跨国企业,形成国际化的研发经济形态,为中关村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加快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集聚。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最大限度的发挥国际研发机构的溢出作用,促进朝阳园加速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园区良好的国际研发氛围为依托,以电子城北区建设为契机,梳理聚焦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重点目标,重点吸引信息与电子行业、生物与医药、能源与节能等领域和行业的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用政策、用服务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聚集,用多种服务方式鼓励在园区设立研发机构,打造国际研发资源与活动的聚集区域。到2020年,新引进总收入亿元以上国际研发企业20家。

    促进国际研发创新。鼓励园区各跨国公司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联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实现双方优势要素的互补;鼓励园区企业与跨国企业开展合作创新,进行专利技术、核心技术和技术标准的交叉授权许可,组建平等的技术战略联盟;支持园区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的实验设备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鼓励园区已有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研发机构扩大规模;促进跨国公司直接研发投资的增长,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形成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推动多方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共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基地。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科研院所,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自建、共建等方式,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引导跨国公司、研究机构等企业事业单位设立科技研发机构,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前布局未来发展。努力吸引世界顶级实验室在园区建立分部,培育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使其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大力培育研发团队和人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培养和建设一批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结构合理、具有较大影响力、创新成果突出的人才队伍,造就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以青年才俊为带头人的优秀研究群体。重点支持国际一流的创新团队和研究机构,依托中科院布局在朝阳园的已建成运行、在建和规划建设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鼓励建设高效率开放共享、高水平国际合作、高质量创新服务的大科学研究中心,有效集聚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学、企业,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创新。

    三、实施产业空间拓展工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以统筹区域开发、优化空间布局为出发点,加强园区现有产业空间和新增产业空间的统筹,着力加强重点产业项目的推进力度,着力加强存量空间的改造升级,着力提升农村地区的产业层级,抓住国家、北京市对旧工业用地再利用再开发的政策机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发展拓展空间。

    电子城东区依托IT产业园、国际电子总部、恒通商务园、兆维工业园等产业楼宇,重点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与节能产业,走以国际化引领服务化、以服务化引领高端化的发展模式,着力引入跨国制造企业研发与销售环节,逐步确立起国际化研发、国际化科技服务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IT产业园打造为互联网信息及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加快剩余20余万平米的产业空间建设,建成以互联网企业为龙头的综合型高端聚集区;将国际电子总部打造为高端企业研发及科技创新平台,完成4号地、5号地建设,为企业入驻提供承载空间。

    电子城西区依托园区重点楼宇、重点项目,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招商引资,进行产业置换升级,重点发展新移动通讯、新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的产业环节,逐步确立起国际化新兴产业与高端服务功能。推进总占地面积约26公顷的剩余7个地块土地的上市工作,促进拟引进产业项目的落地;加快A6、A10-1、A10-2和C1-1等10.45公顷已出让4个地块的建设进程,为湘电新能源、太极计算机、东方国信科技、中国电信移动互联网中心等4个项目的入驻提供产业空间。“十三五”期间,陆续启动电子城西区E5三期、B12-1项目2号楼及入市地块项目建设。

    电子城北区以新移动通信和信息服务产业、新能源产业、新生物医药产业等高端业态研发为主,聚焦企业总部、研发中心、新技术服务中心继续开展招商工作。加快完成北区一期住宅、非住宅的拆迁工作,推进4、6号地及地铁15号线崔各庄站周边地块土地上市,促进大数据创新园、研发中心等重点项目落地,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开工建设,为“三新产业”的进一步聚集、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供新的承载空间。抓住东三乡建设的机遇,推进园区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望京科技商务创新区以保利国际广场、绿地中心、浦项中心等商务楼宇为依托,瞄准国际高端创新要素和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着力发展国际性智库、国际研发、国际风险投资、国际科技中介等科技服务业。聚焦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产业环节,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商务创新区和创新创业集聚地。到“十三五”末,园区商务楼宇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重点企业及关联企业实现入驻,积极打造“互联网+”产业聚集地。

    健翔园依托中科院天、地、生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和科技商务资源优势,将发展以原创技术、科技商务为特色的高技术服务业,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国际科技商务服务、高新技术研发和孵化三大品牌,将健翔园建设成朝阳区高新技术研发、孵化和自主创新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

    垡头中心区面向环保服务、新能源、新媒体、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等领域,重点培育和发展以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应用示范为基础,科技与商务、金融、文化等产业相融合的新业态、新企业和新行业;承接北部产业区溢出的科技企业,构建与北部园区产业梯次配备、梯次转移、错位发展的空间布局。发挥朝阳港区域、原焦化厂区域的“双引擎”作用,推进原焦化厂区域开发建设和国有企业用地再利用试点区建设;聚焦能源环保等产业,提升北控研发中心一期招商实效、继续推进北控研发中心二期建设;结合老工业厂房改造,建设一批有特色的科技文化创新园。

    四、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进一步巩固提升朝阳园“三新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抓住“互联网+”的机遇,承接并转化原始创新重大科技成果,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构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的研发和示范应用;强化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制造,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化品牌;着力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鼓励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推进数据平台共享,培育新兴信息产业业态。

    新能源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跟踪先进储能、建筑节能等技术,鼓励发展服务比重高、产业链条长、关联效应大的跨国智能电网企业研发与销售部分。重点培育和引进“服务型”、“新模式”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及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技术服务企业。以能源清洁利用、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为重点,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新生物医药产业。落实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G20)工程,围绕新一代互联网与生物医学工程融合技术、诊疗一体化设备等相关技术,新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医疗技术,鼓励发展生物医药的研发与销售环节;重点培育和引入生物医药创新型企业、国际生物医药研发企业、研发外包服务企业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医疗服务“互联网+”企业、医疗器械“互联网+”企业、医药销售“互联网+”企业;推进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生物医药、健康医疗的相互融合发展,促进基于互联网的智能操作、远程会诊、可穿戴高端医疗设备等领域实现重大产品突破。

    科技服务业。抓住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机遇,重点发展研发、工程技术、科技金融、文化创意、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服务业;吸引国际性智库,国际标准、认证服务机构,国际金融、评估、法律、会计、咨询、国际科技中介等高端商务机构及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科技服务业企业;培育支撑行业转型升级的综合科技服务业,鼓励各类新型科技服务业态发展;促进科技服务业向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推动科技服务业在园区集聚发展。

    消费互联网。依托于园区互联网企业强大的信息与数据处理能力,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支持企业突出商品和服务特色,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营销、支付、售后服务等方面线上线下互动,开展全渠道经营,全方位、全天候满足消费需求,降低消费成本;大力发展体验消费,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利用现有商业设施改造发展消费体验示范中心,合理布局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文化、培训、体育、保健等体验式消费业态,鼓励发展绿色消费等。

    产业互联网。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服务比重高、产业链条长、关联效应大的智能制造企业研发和企业总部落户;聚焦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企业,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设计、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企业,积极推进智能机器人、自动与半自动汽车技术、3D打印等领域发展;积极引入支撑“智能集成”的信息网络平台、虚拟制造平台、运维服务平台等“新模式制造”企业,把“制造总包商”、“制造发包商”等服务型“新模式制造”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

    五、实施基础设施完善工程,提升园区开发建设水平

    “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承载力和辐射吸引力,促进朝阳园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按照市政先行、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的原则,抓住市区加大对东南部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倾斜的政策机遇,争取政策支持,加快道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推进公交场站建设,满足群众出行需求。落实公交优先发展策略,稳步推进望京西、东坝等公交枢纽建设。结合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在电子城北区、大望京区域预留各类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为提高区域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创造条件;从交通需求和用地角度考虑,配置公共停车场用地,以供规划停车需求。加快推进焦化厂站、善各庄站轨道交通站点和望京西站P+R停车场建设;根据停车需求,推进五环外地区红军营南路北侧、来广营东路东北侧和西侧等公共停车场建设;推进电子城区域阜安西路西侧、望京西路西侧、酒仙桥东路西侧、将台路南侧、酒仙桥南路西侧、姚家园路北侧及垡头区域化工路北侧、大羊坊路东侧、大羊坊北桥西侧等四、五环间规划停车场的建设。

    加强道路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区域路网结构。根据土地利用规划,规划建设级配合理、系统顺畅的区域路网系统,合理增加电子城功能区主干路,重点加密次干路、支路。建设东八间房路、东坝南二街、将台东路、电子城北区规划三路和规划八路、来广营北路、西区7、8、9、10号路、铁路环内侧路、朝科3号路、化工路、焦化厂北路、孛罗营路等道路;打通南湖渠西路、酒仙桥场南路、北小河南滨河路等断头路,畅通区域内交通微循环;推进大山子路口、环铁北桥等5大交通节点改造工作,完成798艺术区地下通道工程;完成大望京区域内总长约7.6公里的2条主干路、1条次干路、8条支路的建设,提升城市配套功能。“十三五”期间,园区交通设施建设力争取得重大突破,电子城功能区路网密度达到 3.66km/ km2;在国家政策法律允许的前提下,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园区交通设施建设。

    完善地铁周边路网建设,缓解区域交通通行压力。以京密路改建工程、京沈客运专线、地铁3号线、12号线建设及7号线车辆段周边开发为契机,结合园区建设、重点村整治、农民回迁房建设、保障房建设对道路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按照突出重点、分清主次、解决当前的原则,加快地铁周边道路建设,启动高家园中街、酒仙桥一街、南湖北二街等道路建设,做好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公共交通的无缝接驳与快捷联通,保障地铁周边居民的顺利出行。

    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奠定未来发展基础。推进园区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子城北区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两座110KVA、一座220KVA变电站建设;开展高压线入地项目报审及建设,为重点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完成大望京区域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实施垡头中心区水、电、气、热等市政管网改造;加快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改变垡头地区基础设施和环境相对落后的面貌。

    六、实施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

    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部署,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以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不断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升人居环境综合品质。营造国际化多元文化氛围和人文、生态环境,大力推动双语引导牌等涉外服务设施系统配套建设;加大区域内部分地区交通秩序、占道经营、市政环卫等问题的治理力度;完成大望京绿化空间建设,营造优美生态环境;引导垡头区域部分市场主体与京津冀区域交通、物流条件较为优异的地区建立合作转移关系。

    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引导企业加强绿色生态意识,提高资源节约利用效率,推广大望京科技商务创新区绿色建筑的模式到电子城北区等其他重点项目集中建设的区域;推进垡头能源中心项目建设;探索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价的方式,提高绿色建筑的建设质量,打造区域绿色智慧型示范区,促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快速健康发展,建设低碳节能、宜业宜居的发展环境。

    推进“智慧电子城”建设。按照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着眼信息化、助推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抓住“智慧电子城”建设的契机,着眼宜业宜居,营造高舒适度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和产业发展环境,基本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不断助推园区产业、经济发展驶入“新常态”轨道。

    七、实施服务体系完善工程,营造良好的企业服务环境

    围绕园区“十三五”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积极加强与北京市、中关村及朝阳区有关部门的对接、沟通和联系,通过明确人才发展目标、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搭建引资平台等途径,促进园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不断提升。

    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依托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培训,建立人才信息收集机制,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服务体系,培养、引进、聚集一批与社会经济相适应、区域功能定位相匹配、产业结构升级相平衡的规模适宜、素质优良、布局合理、勇于创新创业的人才队伍。

    健全服务企业发展工作体系。健全融资服务、项目申报服务、技术产权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加强与园区企业的沟通,完善企业监测机制,通过孵化器、创客空间等提供立体化的、丰富的服务载体,助推园区企业稳定发展。继续完善园区党建网、政务网、手机报、微信、微门户、微QQ群“两网一报三微”平台,定期发布园区动态、政策解读、人才工作等动态信息,为园区企业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搭建招商引资服务平台。利用园区空间资源、企业资源等优势,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外来资本,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大对内对外的宣传,大力宣传园区经济发展优势,提高园区在国际国内企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广泛收集招商引资信息,开展新项目的选址对接“零距离”服务工作,提高选址效率。

    完善商务楼宇工作机制。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拓展区域发展空间、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楼宇经济提质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与商务楼宇的沟通,健全信息的动态更新机制,通过为楼宇内企业宣讲培训等方式,使企业了解和运用国家、北京市、中关村及朝阳区的有关政策,增强园区企业的外向度与国际竞争力。

    八、实施功能辐射带动工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为契机,大力推进高端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为目标,以开放创新的高姿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国际化,支持企业向更大领域拓展,更大范围的发挥园区的功能辐射带动作用。

    增强集聚功能。按照功能区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化区位优势为资源优势,化比较优势为发展优势,综合考虑规划建设、空间布局、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统筹区域内乡产业用地的招商选商,使园区成为农村产业层级提升的重要基地,提高园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充分发挥政策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以区位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为抓手、以提高园区综合竞争力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示范基地落户,把园区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技术产业基地。

    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在高新技术产业现有发展基础上,以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提质提速为抓手,以促进“互联网+”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聚集为目标,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构建园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立足园区实际,统筹抓好区域一体化发展。统筹功能区产业发展定位,发挥政策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促进周边街乡扩大经济规模、增强发展实力、完善产业功能、挖掘增长潜力,提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

    推进与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依托重点企业搭建对接协作平台,鼓励区域企业与天津、河北两地开展合资合作、战略联盟、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作发展;依托天津、河北两地的资源优势,发展运营维护、渠道与品牌建设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制造,承接区域新兴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和高端装备制造,推进京津冀大格局下的产业组织创新和协同制造。


分享:

问答留言

信息报送

返回顶部